小时候沉迷电脑游戏,对课业提不起兴趣的陈正辉,先后被编入小学EM3源流和中学普通工艺源流,过后升上工艺教育学院。
在过去,工教院的英文缩写“ITE”,常被轻视技术教育的人嘲笑为“It’s The End”(一切都完了)。然而,对如今是新加坡理工大学信息通讯科技助理教授的陈正辉(37岁)来说,工教院恰恰是他研究兴趣的起点。
陈正辉是今年教育部的“新加坡学术和研究人才发展计划”(Singapore Teaching and Academic Research Talent,简称START)起步补助金(Inauguration Grant)奖项得主之一。
他受访时说,当年因为喜爱电脑游戏,报读了工教院的通讯技术课程,学习“电脑之间如何说话”。找到兴趣和志向后,他才真正爱上所学的科目。
这股热忱推动他在学习和研究道路上一步步晋升。工教院毕业后,他报读新加坡理工学院电脑工程,之后获南洋理工大学录取,先后在2015年和2020年考获电脑工程一等荣誉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他过后加入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旗下的先进再制造与科技中心,从事工业物联网领域研究,着重开发边缘人工智能(edge intelligence)算法。这项科技让人工智能模型无需连接云端,而是在近距离的设备处理数据,从而加快人工智能工具的反应和灵活度。
今年1月,他加入新工大,除了教学,也从事研究,协助普及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的广泛应用。
2015年成立的START计划,为有志在我国公立大学从事研究的公民颁发本科和研究生奖学金等奖项,培养本地研究与教学生力军,至今颁给超过30个学科领域的265名学者。今年有21人获此奖。
对于获奖,陈正辉感谢多年来给予他支持的学界和业界导师,他希望结合研究与教学,让学生掌握最前沿的知识。他认为,自己的工教院背景和实践经验,让他有不同的视角,能更有效地向学生讲解各种复杂概念。
教育部今年首次在同一天举办START奖项、教育部教学奖学金和教学奖颁奖礼,共167人获奖。
教育部长李智陞星期五(8月1日)以主宾身份在颁奖礼上致辞时,鼓励为人师者在教学上勇于创新,成为学生的指路明灯,并开发学生的潜力。此外,李智陞也提醒教育界和学界人士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加强与同行和专业人士合作,协助我国进一步拓展教学和研究领域知识。
奖学金得主李子瑶:不能因华文教学不容易就不去做
今年共有146名年轻人获颁教育部教学奖学金和教学奖。今年升上大二的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学生李子瑶(21岁),是其中一名教学奖学金得主,准备成为一名华文教师。
李子瑶在讲华语家庭中长大,从小夯实华文基础。她在新民中学上高级华文课程以及修读义安理工学院中文系教育专业后,加深对华文的兴趣。
多名教师对她循循善诱、用心激发她的潜能,启发她走上教学之路。“之前我算是一个较缺乏自信的人,教过我的几位教师看到我潜力,不断鼓励我在学习上精益求精……我也想成为像他们一样闪闪发光的人。”
面对如今许多孩子以英语为家庭用语,越来越少人使用母语,她估计接下来要下更多功夫培养学生学习母语的热忱。她准备以亦师亦友的身份,聆听和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克服学习挑战。
她说:“我们不能因(华文教学)不容易,就不去做这项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