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幼在街边帮外婆摆摊,到成年后自己开档卖中式甜品,73岁的白清业见证了本地小贩文化和熟食中心从国家独立前到今日的种种变迁。

白清业自小与一家人和外婆同住在牛车水一带南京街的老店屋。外婆自1950年代起,就在离家只有数步之遥的中国街摆摊,卖着花生糖水和糯米饭。

外婆当时的档口只是一辆简单的手推车,每天从住家推到摆摊地点。街头小贩看天吃饭,最怕的就是天气不好,一碰上刮风下雨,虽然还是有街坊冒雨打包了带走,但生意肯定受影响。

白清业年纪小,能帮忙的不多,顶多就是跑跑腿、洗洗碗。由于街边摆摊附近没有水供,外婆找来了助手,靠他到一段距离之外的公共水龙头提水洗碗。

外婆直到七八十岁还在街头叫卖。后来,小贩执照转让给白清业的母亲,档口则交由外婆的助手继续打理。

延伸阅读

伤痛未歇梦想未远 女国手为排球与科研奋斗
伤痛未歇梦想未远 女国手为排球与科研奋斗
参加模特演艺课程 商学院生向光而行
参加模特演艺课程 商学院生向光而行

白清业成年后也当上小贩助手,给别人打工。1987年,政府把中国街的街头小贩迁入熟食中心,他才正式当起了老板。

“以前申请熟食小贩执照不容易,母亲不想放弃;但外婆的助手不想做了,我才决定自己接手,搬进麦士威熟食中心。”

刚开档的一年半左右,白清业卖的不是甜品,而是粿汁。但不少老顾客对外婆的花生糖水念念不忘,总问他为何不继承外婆的手艺。感受到老顾客的心意与坚持,他终于决定卖回花生糖水,还加了红豆汤和豆爽。

一转眼已经在麦士威熟食中心开档38年,白清业直言健康大不如前,但他会坚持下去,不轻言退休。(陈渊庄摄)
一转眼已经在麦士威熟食中心开档38年,白清业直言健康大不如前,但他会坚持下去,不轻言退休。(陈渊庄摄)

往昔格局简陋设计老旧 熟食中心四十载大蜕变

他回忆当初刚搬进麦士威熟食中心时,格局与设计老旧。这个地方过去原是湿巴刹和批发中心,供水系统不完善,只设一个中央的共用清洗区域,摊贩无法在各自摊位内清洗碗筷。当时摊位之间也无墙体隔开,没法上锁,与现在格局完全不一样。

“小贩之间一有不愉快,就很容易发生口角。有些小贩生意特别好,难免招来同行嫉妒。虽然不算常见,但难免会发生。”

麦士威熟食中心后来在2000年大规模翻新,2012年再进行整修,才蜕变成如今的样子。

小贩中心成游客打卡点 传统美食恐被国际食品取代

回首麦士威熟食中心38年来的变化,白清业感叹好些传统美食逐渐流失。像卖拉车面和海南咖喱饭的小贩,都分别在冠病疫情期间和之后退休或搬离。

这里的顾客群也不一样了。“疫情暴发后到现在,政府部门和机构企业的职员不再需要天天进办公室,我们的白领顾客少了很多。这里现在更像是游客打卡的观光景点。”

游客多了,却对白清业的生意没有多大帮助,因为游客对中式甜品不熟悉,自然少捧场。他说,如今虽是走一步算一步,但不会轻言放弃,真到健康撑不了的那天才会考虑退休。

政府近年来有计划地兴建熟食中心,要延续我国独有的小贩文化。白清业也希望本地小贩文化得以保存,并发扬光大,但他认为这不能只靠硬体建设,更重要的始终是传统美食的灵魂。

“要是本地年轻人不愿加入小贩行业,人才逐渐凋零,就不再有人守护我们的传统美食。以后的熟食中心,来来去去卖的就只剩那几样东西,以及五湖四海的外国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