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鉴于本地华人会馆大多面临共同挑战,包括如何吸引年轻生力军,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与新加坡社科大学苑合作,举办系列培训课程,因反应热烈,总会计划继续举办相关课程和交流会,以为会馆规划长远未来。
第一系列共有三门课,第一堂“宗乡会馆的治理与财务管理”已于7月15日举行,第二堂“宗乡会馆的战略性领导与继任规划”也在7月29日圆满结束,后者的培训导师为新加坡社科大学苑(SUSS Academy)客座讲师蒋晓峰。他在战略规划、领导力发展,以及业务转型方面拥有深厚经验,协助成长期初创公司创始⼈、家族企业主及资深高管实现突破性成长,发挥影响力。
宗乡总会会长蔡其生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宗乡总会一直重视制度建设,近年来的工作重点,在于帮助各会馆建立一个更健全、透明、与时并进的运作方式。稳定的制度能增加组织可信度,也比较容易吸引年轻人加入,进一步解决接班人不足、青黄不接的问题。
他说:“宗乡总会和新加坡社科大学合作,推出一系列专为本地社团组织量身打造的培训课程,涵盖治理、财务管理、战略性领导与继任规划等实务内容,目的是通过系统化培训,全面提升会馆的治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
作为第二堂课的座谈嘉宾,宗乡总会会员事务委员会主任黄保华说,课程反应热烈,开放给成员会馆报名后,35个名额全满,总会计划继续举办相关课程,以创造更多交流机会。
宗乡总会理事李瑞庆也提到:“我们都说要培养年轻人,鼓励他们参加活动,但也要赋权给他们,并提供资源。我甚至提议,提拔青年团理事来担任副会长,毕竟作为青年团领袖,意味着这些人对社会有一定贡献,他们或有事业基础或有一技之长,应该给他们机会发挥。”
两人都认为,要规划会馆的长远未来,寻找合适接班人,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至少需要三五年的观察和栽培。与此同时,会馆也需要与时代和社会接轨,例如新加坡黄氏总会就曾经为客工举办新年团圆饭,感谢他们对新加坡的贡献。这类性质的活动,打破姓氏、籍贯,乃至种族和国界的界限。
培训课有导师指导、跨会馆分组交流和座谈分享,让各会馆代表集思广益,互相交流,课程获得技能创前程的补助。蔡其生说,第三门课的内容是“多元共融与志愿者管理”,已定在9月开课,欢迎有兴趣的乡团会员报名参加。另外,第二系列的课程也在筹备中。
培训课学员:会馆或借鉴中小企经营模式
王家明(47岁)是培训课的其中一名学员。和许多随同父辈加入会馆的青年不同,他参加新加坡琼海同乡会等多个海南籍乡团组织,是因为对海南饮食文化有浓厚兴趣,先自主加入琼海同乡会,后经由投缘的前辈提携和引介,现为同乡会秘书长,也加入新加坡海南会馆、琼崖王氏祠和琼州天后宫。
加入会馆后,王家明意识到会馆理事很愿意栽培后辈,但举办活动面临的一大挑战是自成圈子,许多活动的参与者都是会馆内部的熟面孔,和社会大众、其他社群没有产生紧密联系。王家明作为“70后”,意识到自己在会馆可以作为跨代际的桥梁,了解前辈的理念和考量,以及后辈关心的课题,从而思考会馆活动的筹办方向。
经过一天的培训交流,他认为最大的收获是意识到,会馆其实能借鉴中小企业的经营模式。“对照我过去在中小企业公会的经验,我们可以从盈利的角度来策划会馆的未来走向,比如在活动中收费,能为未来其他活动筹集资金。长远来说,这比每次办活动都要筹款、寻求赞助更具可持续性。”
新加坡黄氏总会会长黄亚珠(61岁)受访时说,要提升会馆凝聚力,鼓励会员增益自己,身为领导应以身作则,这是他参加课程的主要原因之一。他提到:“在制定会馆策略和规划未来方向时,最重要的是厘清宗旨。有了清楚的方向,知道为了什么而做,接下来的步骤都会顺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