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参加“新空下”新谣歌唱及创作比赛,并首次尝试填词,新加坡艺术学院电影系学生张琪悦凭借《微光》一举夺冠。她感谢华文教师一路以来的陪伴与鼓励,并且给予她创作的灵感。

2025年“新空下”新谣歌唱及创作比赛大决赛,星期六(8月2日)在德明政府中学圆满落幕。比赛由推广华文学习委员会主办,弹唱人制作室、《联合早报》,以及裕廊先驱初级学院联办。

张琪悦凭借《微光》在歌曲填词组荣获冠军,她受访说:“觉得很荣幸,学校已连续11年参加‘新空下’,但填词组一直没有机会进入决赛,这次能代表学校走到最后并夺冠,非常开心。”

“你把自己燃成烛火微亮”“照着我未写完的远方”“一笔一画盛满了你所有期盼”“克服未知将来的挑战”——《微光》歌词充满情感,灵感正是来自张琪悦在求学过程中深深感念的一名华文教师。

张琪悦说:“在学校,老师这些年给了我很多支持和帮助,包括当我遇到困难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找很信任的她倾诉,歌词就是把感情写进去了。”

延伸阅读

新空下半决赛:多元曲风唱响青春主旋律
新空下半决赛:多元曲风唱响青春主旋律
2025年“新空下”新谣歌唱及创作比赛(大决赛)直播
2025年“新空下”新谣歌唱及创作比赛(大决赛)直播

她指出,老师从不说大道理,而是教导如何一步一步去克服困难、如何与人沟通,以及未来如何应对社会上的挑战。“每次聊完,我的情绪都稳定了,信心也增加了。”

张琪悦平时爱听华语歌曲,也喜欢写散文,这些爱好为她的创作奠定基础。谈到最喜欢的一句歌词,她毫不犹豫选择了“你指着前方灯火‘去闯’”——这句话让她想到华文教师曾对她说的话,将来要靠自己去闯荡,把梦想追出来。

歌曲填词组的指定主题是“感恩”,谢谢师长在求学道路上扮演的重要角色。得奖作品将在9月6日由新报业媒体华文媒体集团主办的谢师宴上呈献。

张琪悦说:“很期待,会好好构思呈现方式,可能是独唱,也可能与同学合唱,感谢老师的付出。”

歌唱组(合唱)的冠军得主是“音乐仲紫”,这是由师生组成的三人组合,展现出跨代合作的默契与创意。(蔡家增摄)
歌唱组(合唱)的冠军得主是“音乐仲紫”,这是由师生组成的三人组合,展现出跨代合作的默契与创意。(蔡家增摄)

原本互不相识的师生,因为对音乐感兴趣而组队参赛,展现师生合作的美好火花,夺得冠军。

林仲艳老师、音乐系学生江紫怡和陈紫萱,在另一名教师牵线下组队,这也是新加坡艺术学院首次派出师生联合组队参赛。

林仲艳受访说,“新空下”不仅是比赛,更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让学生在创作与舞台表现中成长。

小组名称“音乐仲紫”别具意义,江紫怡解释道:“我们用各自的名字组合成这个名字,同时取其谐音‘种子’,象征学生如种子般,通过音乐发芽成长。”

比赛准备时间紧凑,三人只有短短两个星期排练大决赛歌曲,除了磨合演唱,更要协调合音。陈紫萱说:“最大的挑战是我原本对中文不熟悉,但因为要理解歌词、准确表达情感,也让我对华文产生了浓厚兴趣,学习变得更积极。”

刘洁敏:新谣创作充满活力 可作SG60纪念献礼

今年是推广华文学习委员会成立20周年。

新接任委员会主席的数码发展及新闻部兼教育部政务部长刘洁敏致辞说,“新空下”成功培育许多本地华文歌曲的创作人才,新谣是新加坡独特的文化印记,同学这些充满活力的新谣创作,也可以作为欢庆建国60周年的一份献礼。

刘洁敏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通过参加比赛学华文比在课室里来得更活泼、有吸引力。有些学生因为喜欢音乐而以华语唱歌,有些则因喜欢华文而学习唱歌。“不论出发点是什么,最有价值的是学生愿意用华文来表达内心的想法和生活经验,让他们明白学华文不只是为了考试,而是表达感受的工具。”

她鼓励学生勇敢尝试,哪怕华文不是很好,或觉得自己不会唱歌,也不必退缩,最重要是愿意踏出第一步,过程能带来很多经验和新尝试。

参赛学生在大决赛带来各种精彩演出,裕廊先驱初级学院学生王芓铃创作的《咫尺》,让刘洁敏印象深刻。这首歌描述现代人通过手机沟通联系,但科技是否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她分享道:“我们以为通过手机和别人很靠近,但真正碰面时,还认得对方长什么样子吗?”她被歌词触动,因为点出了当代沟通方式的盲点。

另一首让她留下印象的歌曲,是来自南华中学的朱静仪与来自丹戎加东女校的凯兰合唱的《畅想未来》,其中一句歌词“就让我变得更勇敢坚强,哪怕失败也要败得漂亮”,这样的生活态度打动人心。

王芓铃以《咫尺》在创作组(公开)获得亚军,朱静仪与凯兰以《畅想未来》在歌唱组(合唱)获得亚军。

裕华中学的陈宥锜是唯一入围歌唱组(独唱)的男参赛者,凭着稳定的台风和细腻的情感诠释,赢得评审青睐,夺得冠军。(蔡家增摄)
裕华中学的陈宥锜是唯一入围歌唱组(独唱)的男参赛者,凭着稳定的台风和细腻的情感诠释,赢得评审青睐,夺得冠军。(蔡家增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