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控无人机、穿越树林、侦察目标——这些演练项目,如今已成为新兵训练的一环。新加坡武装部队将无人机纳入基本军训课程,从模拟飞行到野外实操,锻炼新兵判断形势、应对威胁的能力。

首批采用新课纲的3000多名新兵7月入伍,预计9月结训。

公共服务统筹部长兼国防部长陈振声星期一(8月4日)下午走访德光岛的基本军训中心(Basic Military Training Centre)。这是他今年5月出任防长后,首次访问基本军训中心。

他在观察新兵进行无人机训练后,接受媒体访问。他说,无人机科技快速发展,武装部队既要掌握操作,也须具备反制能力,因此这项训练不仅帮助士兵掌握操作技能,更是建立对空中与地面整体形势的判断意识。

一名新兵在德光岛的基本军训中心进行野外训练时,在教官指导下尝试操控无人机。(海峡时报)
一名新兵在德光岛的基本军训中心进行野外训练时,在教官指导下尝试操控无人机。(海峡时报)

他也指出,在未来的战场上,士兵除了操作个人武器系统,也须同时运用无人机、机器人等装备,通过“人机协同”,提升整体作战效能。

延伸阅读

新加坡武装部队强化无人机战力 重点提升防御能力
新加坡武装部队强化无人机战力 重点提升防御能力
军训城逼真训练助战备军迅速适应实战
军训城逼真训练助战备军迅速适应实战

基本军训中心指挥官赫尔米上校(Muhammad Helmi Khaswan,41岁)说,新兵的无人机课程从观看教学视频开始,接着进行模拟训练,再逐步进入室内和野外的实操阶段。

他说:“战场的规则已经改变,士兵必须意识到威胁可能从空中出现,而非仅限于地面。”

目前,新兵使用的是大疆(DJI)超轻型掌上无人机Neo,训练由军中受训人员担任指导员。这款无人机也广泛用于民间航拍。军方目前也使用Vesper和Ares等型号的无人机,执行室内和户外的侦察任务。

担任新兵指导员的卓靖恩三级上士(20岁)说,他过去还是新兵时,未接触无人机训练。如今作为指导员,他已完成相关课程,并协助首批新兵掌握飞行基础、操作术语和安全守则。

“我们尽量给新兵充足的空间和时间反复练习,让他们逐渐上手,提升熟练度。”

担任新兵指导员的卓靖恩三级上士(右),协助首批新兵掌握无人机飞行基础、操作术语和安全守则。新兵尤达亚库马尔(左)说,无人机能让军队在不冒生命危险的情况下完成任务,非常实用。(白艳琳摄)
担任新兵指导员的卓靖恩三级上士(右),协助首批新兵掌握无人机飞行基础、操作术语和安全守则。新兵尤达亚库马尔(左)说,无人机能让军队在不冒生命危险的情况下完成任务,非常实用。(白艳琳摄)

新兵尤达亚库马尔(PR Udayakumar,21岁)说,起初得知要接受无人机训练时感到意外,但学习过程比预期来得容易。“考虑到当前的威胁和新兴挑战,无人机让我们能在不冒生命危险的情况下完成任务,非常实用。”

无人机作战是武装部队重点发展的能力之一。今年3月,军方宣布成立反无人机发展与防御团,陆军也设立无人机快速装备促进中心,推动各单位更广泛应用无人机和地面无人系统。

数据驱动军训 全面提升新兵整体战斗能力

除了操作无人机等技能训练,基本军训中心也注重体能和心理素质的培养,采用数据驱动与科学化方式,全面提升新兵的整体战斗能力。

以往训练多以小组为单位设定平均目标,如今则借助体能穿戴设备,追踪每个新兵的心率、训练负荷、睡眠周期与饮食情况,从而量身制定训练计划。新兵从入伍第一天开始穿戴这类设备,持续监测生理数据,让训练更具针对性,也更加安全。

基本军训中心借助体能穿戴设备,追踪每个新兵的心率、训练负荷、睡眠周期与饮食情况,从而量身制定训练计划。图为穿戴设备的新兵接受体能训练,墙上投影显示他们的心率区间。(白艳琳摄)
基本军训中心借助体能穿戴设备,追踪每个新兵的心率、训练负荷、睡眠周期与饮食情况,从而量身制定训练计划。图为穿戴设备的新兵接受体能训练,墙上投影显示他们的心率区间。(白艳琳摄)

这类系统化训练也更有效地支持士兵的身体复原与伤势管理。过去,士兵受伤后常须暂停训练,导致体能倒退;现在即使有局部受伤,也能进行替代训练,维持整体体能。

陈振声说,这样的做法也关系到武装部队如何善用有限的人力资源,因为每一名士兵都很宝贵。“士兵复原越快,状态越好,我们就越能把人力用在对的地方。”

不过,他也强调,尽管科技不断进步,士兵的心理素质与团队精神依然不可或缺。“意志力、韧性和团队协作能力,始终是军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陈振声星期一也参观了德光岛的物理治疗中心,听取物理治疗师讲解军训中心及陆军整体训练体系中,如何落实伤患管理与预防措施。随后,他也与辅导员交流,了解他们如何协助新兵适应服役生活,并通过心理调适技巧,帮助他们在任务中保持专注、应对压力。

国防部兼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高级政务部长扎吉哈、武装部队总长孟耀诚中将和陆军总长蔡德贤少将陪同视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