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在他一岁多时因意外离世,父亲当时得担起养育五个孩子的责任,无奈之下把其中三人暂送到儿童院。
排行最小的拉马詹德兰(Ramachandran,70岁,以下简称拉马)就这样住进儿童院,直到八岁重回家庭。没有亲人在身边难免感到孤单,但儿童院不分你我的大家庭让拉马感受到丝丝温暖。
在儿童院接触多语言 成日后宝贵技能
由于儿童院收留不同种族和背景的孩童,这名印族同胞自小接触福建话、马来语等语言,多语能力成了他日后从事社会服务的宝贵技能。
成长经历比较困难,拉马庆幸身边有乐于助人的街坊,帮忙父亲照顾他和兄姐。他珍惜这可贵的甘榜精神,大家不分种族守望相助,因此多年前开始在基层组织当义工,想为凝聚居民尽一分力。
步入古稀之年的拉马也是社区调解员,有超过20年经验,去年搬到锦茂路后成为区内狮子乐龄之友协会的义工。
拉马忆述,无家可归的孩童在儿童院里一起踢球、玩耍、学习,互相陪伴。大家都是平等的,不论肤色。不一般的童年让他更懂得惜福,对弱势群体有更大的同理心。
拉马的父亲曾在前公共工程局(Public Works Department)工作,他们一家人早期住在工程局为员工提供的住所。位于道德路的居住空间不大,得与其他家庭共用厨房等设施,但他开心能与父亲和手足团聚。28岁结婚后,他在裕廊购买了四房式组屋。拉马说:“我很高兴,终于拥有属于自己的家,父亲去世前也一直与我们同住。”
自认不是读书的料,拉马当年中学没念完就停学,不想加重父亲的负担。他开始打散工赚外快,服兵役后在一家制造电路板的美国公司当生产员工10多年。
后来,他在朋友的介绍下到武吉巴督老人院工作,实现他帮助有需者的想法。这也是一家收留贫困者的福利院。他说,年长者的性格和脾气都不同,有时要耐心开导他们,能以他们懂的语言沟通有助于拉近距离。为了胜任工作,他也进修辅导和老年学的专业文凭课程。
尽管学历不高,拉马仍勤恳过日子,与妻子养育三名子女,并以自己的方式贡献社会。如今,子女从事社会服务、教育等他们热衷的事业。
成就自己,也帮助他人,拉马先后在南洋区和先驱区基层组织当义工,因而有机会受训为社区调解员。能引导街坊换位思考,改善邻里关系,这是义务工作带给他的满足感。
新加坡过去60年来在各方面取得良好发展,拉马认为维系社会和谐最重要。他说:“我很珍惜我国的种族和谐,社会或许有更多不同背景的人,我们要保持开放心态,尊重彼此的不同,继续建设一个优雅温馨的社会。只要我还有能力,我会一直在社区服务,也希望鼓励其他乐龄朋友多出外活动,保持身心活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