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G60特辑】黑白图集(一)黃鸣慧发布/2025年8月9日 04:59小标准中大 70年代的路上,除了步行、搭公交,家境较宽裕的孩子,还可以乘三轮车上学。(档案照片) “Zero Point”是当年校园流行的游戏,两人拉起塑胶圈串成的绳子,挑战者一关关跃过。无忧的年纪,开心写在脸上。(档案照片) 男孩儿的游戏——打“Goli”(弹珠)。一排弹珠,三两玩伴,互相挑战,满满童趣。(档案照片) 1967年小六考试成绩出炉,里峇峇利路一所小学学生紧张围在大黑板前,关注自己的未来。(档案照片) 小儿麻痹症是50年代新加坡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图为1958年新加坡中央医院病房的小儿麻痹症儿童患者。(档案照) 60年代的中央医院,医疗人员手拿电筒,蹲下为小病患进行检查。(档案照) 南侨女子学校1970年的刷牙比赛,学生一排排蹲在沟渠边刷牙,不论输赢,卫生习惯从小养成。(档案照) 1964年,新加坡防痨协会流动X光车深入全岛各个甘榜、市区,为市民做体检。(档案照) 1963年,护士到学校替小学生打霍乱预防针,随着环境卫生的改进以及疫苗普及,霍乱渐渐绝迹狮城。(档案照) 穿梭大巴窑的151号巴士,上车向女售票员买票,这情景你还记得吗?(档案照) 早年巴耶利峇机场的航班显示屏靠地勤人员双手操作、即时更新,似乎没有机器故障的顾虑。(档案照) 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三轮车除了载人也载货,烈日下,与罗厘一起为生活奔忙。(档案照) 德士司机把中央限制区执照贴在挡风镜上。这项1975年实施的车辆管控计划,1998年被公路电子收费系统取代。(档案照) 70年代的牛车水,路边都是矮店屋,“老爷车”在那时,是出行的幸福,抬头看到的,是第一代公路收费闸门。(档案照) 国庆特辑2025上一篇【SG60特辑】黑白图集(二)下一篇【SG60特辑】Z世代用镜头打破“罐头人生” 在纷乱中追寻自由与意义购买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