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气候变化、性别平权,到战争冲突,多数Z世代关心比自身还大的议题。世界多纷乱,26岁的万宇宁敢想敢言,寻找自己的方式发出强音。

自幼对大自然痴迷的万宇宁,也喜欢摄影摄像,梦想用照片和影片记录自然的奥妙。她至今打过10多份兼职工,为的就是存钱买器材。

她不久前与两名挚友赴菲律宾拍短片,用两个星期取材,当中有五天在山上过夜。名为“Madame Margaux”的短片聚焦保育、性别与文化的交融,近期在誉为“绿色奥斯卡”的野望影展(Wildscreen Festival)上映。

万宇宁本以为要先累积经验,过了40岁才有机会参加野望影展,没想到这个里程碑提前达到,激励她继续深入自然拍片,力求通过创作打破回音室,既宣导保育,也直面社会问题。

社交媒体也是万宇宁针对性倾向、以巴冲突等课题发表观点的平台。“看见别人深陷水深火热中让我感到无助、愤怒,甚至忧郁。我用社媒发声后,意外收到不少回应,这是难得的交流机会。”

纵然觉得个人力量单薄,能带来的改变有限,但万宇宁坚持身体力行推动对话。“我尽所能发挥个人力量,这样即便未能走到终点,我起码能对自己说,我曾努力过。”

万宇宁(右一)从小喜欢亲近大自然,也喜欢摄影。她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环境学系。(受访者提供)
万宇宁(右一)从小喜欢亲近大自然,也喜欢摄影。她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环境学系。(受访者提供)

然而人的时间与精力有限,纵使什么都想关心,也难以面面俱到。万宇宁关注环境议题,她坚信只要着手解决问题,便能消除许多社会存在的不公,创建更包容的社会。

追求自由与意义

万宇宁至今打过10多份兼职工,包括当企鹅管理员,为的是存钱买器材。(受访者提供)
万宇宁至今打过10多份兼职工,包括当企鹅管理员,为的是存钱买器材。(受访者提供)

万宇宁认为,上一代人更关心生活安稳、三餐温饱,在他们眼里,时下年轻人关心心理健康,要为同性与跨性别等群体创造包容社会等是细枝末节。

“并非不同年代的人对生活有不一样的向往,而是出生在不同世代,因大势所趋,所以看重的事情不同。”

比起稳定的收入,万宇宁更重视生活过得有意义,因此她尚无全职工作的打算。自由业者的身份,恰恰反映出她对自由的向往,追求心之所向。

“父母给我很大的支持。爸爸允许我不当医生或工程师,活得疯狂些;妈妈比较理性,希望我能在养活自己的前提下追求梦想。”

在万宇宁看来,本地“罐头式”教育束缚了人们的想象,把生活当成考试,仿佛生活考题只有一种官方途径与答案。

万宇宁喜欢用镜头记录自然的奥妙。(龙国雄摄)
万宇宁喜欢用镜头记录自然的奥妙。(龙国雄摄)

掺杂疯狂的新加坡梦

多数人的“新加坡梦”——立业、成家、拥屋。万宇宁笑说:“我也有新加坡梦,但掺杂了疯狂,想要尝试新事物。”

她认为,若追求生活安稳能带来快乐,这是一种生活方式,“但安逸可能让人们活在自己编造的泡泡中,与大时代脱钩。”  

万宇宁不久前与两名挚友赴菲律宾拍片,她的作品“Madame Margaux”聚焦保育、性别与文化的交融。(受访者提供)
万宇宁不久前与两名挚友赴菲律宾拍片,她的作品“Madame Margaux”聚焦保育、性别与文化的交融。(受访者提供)

代际裂变悄然发生,万宇宁认为不同价值观的拔河会一直存在。Z世代敢爱敢恨、善于表达的特征鲜明,她希望上一代人能正视新世代的期望与诉求。“认真看待分歧,才能促进社会对话与进步”。

当人生走到尽头,要如何总结此生无悔?万宇宁说:“若能尽兴而活,欢笑多于泪水,成为我爱的人的支柱,并通过创作影响世界,便不枉此生。”

万宇宁关注气候变化、性别平权,以及战争冲突等社会议题,曾在芳林公园演说角落参加新加坡气候集会。(龙国雄摄)
万宇宁关注气候变化、性别平权,以及战争冲突等社会议题,曾在芳林公园演说角落参加新加坡气候集会。(龙国雄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