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机构1928年在本地成立,近百年来除了经营戏院也发行电影。1998年的《钱不够用》普遍被视为新加坡本土电影的开山之作,但鲜为人知的是,当年电影拍完却卖不出,直到邵氏第三代邵在忠买下发行权,电影才得以公映。

邵在忠在邵氏机构服务近33年,目前是邵氏机构董事。他分享一个有趣观察:“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新加坡人一直面对时间不够用的问题,所以到戏院看电影,体现了他们对消闲娱乐的主动追求。”

他认为戏院是电影和观众之间的桥梁,因此经营戏院是一份传递欢乐的事业。他深刻体会“你快乐所以我快乐”的价值与意义,因此谈及他的新加坡梦时,他坚定地说:“我很喜欢这个行业,觉得很有满足感,希望能长久经营下去。”

这些年来,电影业经历盗版猖獗、串流平台崛起及疫情等各种打击,邵在忠认为,挑战与竞争无所不在,只是形态不同,坚信电影能凭独特魅力克服各种难关。

邵氏机构经营的丽士戏院一直营业到1983年,最后放映的电影是采用1980年代3D技术拍摄的《大白鲨》系列第三部电影“Jaws 3D”。(档案照)
邵氏机构经营的丽士戏院一直营业到1983年,最后放映的电影是采用1980年代3D技术拍摄的《大白鲨》系列第三部电影“Jaws 3D”。(档案照)

邵在忠六岁时曾随父亲到当年位于美芝路的太子戏院巡场。他记得站在戏院台阶上看《大白鲨》(Jaws)时,因为太入迷差点失足。

“我始终喜欢到戏院看戏时,不受干扰的沉浸式体验。当你进入到电影世界而暂时忘却烦恼,这是真正的娱乐,与在家观影大不相同。”

打趣问,若邻里购物券也能在戏院消费,对戏院和观众来说,是否双赢?他笑说:“这样当然好!”但关键在于为观众精选的内容是否优质,观影体验是否无与伦比。

就如电视没有取代电影,盗版没有杀死戏院,邵在忠对于电影业的前景保持乐观。除了独家IMAX放映系统,邵氏机构还推出Lumiere豪华影厅及专为家庭和小孩设计的Dreamers影厅,目前,公司也在探讨4DX沉浸式影厅在本地的潜能。

展望未来,邵在忠说:“我希望能为人们提供他们喜欢的娱乐。我相信大家还是会到戏院看戏;这一代的孩子长大后,也会带着孩子到戏院看戏。看电影是很棒的家庭娱乐。未来,娱乐内容将与时并进,会变得更好更丰富。”

邵氏机构创办人之一邵逸夫(后)和女星张仲文(前排左起)、丁宁、梅月华、乐蒂、欧嘉慧、林凤及柳声合影。(档案照 )
邵氏机构创办人之一邵逸夫(后)和女星张仲文(前排左起)、丁宁、梅月华、乐蒂、欧嘉慧、林凤及柳声合影。(档案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