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东城是个普通的银发族,他住过甘榜,也用公积金贷款买过组屋;他一份工作,做了近40年,退休后热衷在不同会馆帮忙;他爱养花养草,也收集各式可口可乐瓶,偶尔还会“捡垃圾”,给家里添几个尚好的桌椅……他和你我一样,是新加坡飞速发展洪流中的一滴水,也是“居者有其屋”由梦想到现实的见证者。

今年72岁的傅东城,30岁前一直住在樟宜十英里的甘榜。只有中学文凭的他,从念书时就在父亲的杂货店帮忙,后来在码头做过零工,帮人算算账、运运货。他笑道,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也没什么宏图大志,当年的梦想不过是能有份稳定的工作,组建自己的家庭,与父母亲人相伴。

傅东城有收藏旧照片的习惯,家中一个柜橱里塞满了相簿,从他父母的结婚照、儿时与妹妹们玩闹的照片,到亲朋邻里几十人在甘榜屋前的大合影,泛黄的相片记录着几十年前的美好回忆,“若不是留着这些照片,我怕是快要忘记他们是谁了”。

但他永远不会忘记小村里的甘榜精神,和那份人与人之间心照不宣的关怀。

“我还记得,1977年我祖父去世时,出殡日是一个星期四,大家都要工作,本以为不会有太多人来……但那天几乎所有人都来了,坐满三四辆巴士,大家都来送我祖父最后一程,让我们全家非常感动。”

傅东城(左二)与祖母、妈妈、妹妹们和表弟在甘榜合影。旧时拍照是件大事,大家都挺直腰板,笑容灿烂。(何家俊翻拍)
傅东城(左二)与祖母、妈妈、妹妹们和表弟在甘榜合影。旧时拍照是件大事,大家都挺直腰板,笑容灿烂。(何家俊翻拍)

难忘童年甘榜温情时光

令他怀念的甘榜时光未能持续太久。随着樟宜机场投入建设,我国东部发展迅速,傅东城住的甘榜所在地段,被纳入重新规划范围。三十而立那年,傅东城接到通知,与父母和妹妹离开了熟悉的甘榜,搬入水池路的四房式组屋。

“国家在发展,搬去组屋是必然的,说实话我挺兴奋的,没有太多不适应,只是偶尔会怀念住在甘榜时,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虽说组屋邻里间联络不如在甘榜时亲密,但傅东城也交到一些朋友。“我们的邻居是马来人,逢年过节我们都会互送食物和红包,我们出国时,他们会帮忙给我们种在走廊的植物浇水……如果不是住在组屋,我想我很难认识到这样的友族朋友。”

因为结婚生子,傅东城1996年与父母妻女搬入白沙一带的三代同堂组屋,四年后转购一街之隔的四房式转售组屋,两个女儿成家后先后搬离,组屋就剩他和妻子一直住到现在。

在职总超市工作整40年

工作方面,傅东城在1978年入职位于樟宜路上段的职总超市,从收货员做起,很快升为负责人,在总部和全岛多个门店都工作过,直到2017年退休。

傅东城在职总旗下超市工作,一做就是40年。(何家俊翻拍)
傅东城在职总旗下超市工作,一做就是40年。(何家俊翻拍)

从幼时一大家子挤在热闹的甘榜小屋,到如今与太太守着绿意盎然的四房式组屋,傅东城安稳幸福地度过了大半生,回首年轻时曾经有过的梦想,也都在不经意间完成。

对傅东城而言,“新加坡梦”不是什么闯荡争先的豪言壮志,而是每个人,无论老少贫富,都能拥有一个安身之处,让每个人都能有尊严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然后在晚年安心退休颐养天年。

“你先要有家,有能安稳睡觉的床,才能去做个好梦,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