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中四O水准会考冲刺之际,陈倩盈考完华文口试后高烧不退,经诊断得了骨痛热症,因血小板过低必须住院,在重护病房接受治疗期间,她一度无法自行下床。

那是她人生中第一次住院。

现年35岁的陈倩盈回忆道:“O水准会考对新加坡学子来说,是关键时期。我当时身心脆弱,又置身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感觉特别艰难。所幸我得到护士们无微不至的照护,令我对医护人员产生由衷的敬意与感恩之情。”

面临升学抉择时,陈倩盈决定报读理工学院的护理专业,成为家中第一个投身医疗领域的人。

“我小时候的梦想,和许多其他新加坡孩子一样,想成为律师、医生或老师,但经过那次的住院经历,我的梦想变得清晰——我希望能在病患最脆弱的时刻,给予他们慰藉和关怀。”

毕业后,陈倩盈在新加坡中央医院担任了两年的护士。“其间,我逐渐意识到,仅提供身体上的照护是不够的,病患的情绪和心理健康,在他们的康复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她因此对心理学产生浓厚兴趣,并再次踏上求学之路,完成四年学士课程和两年半硕士课程后,陈倩盈在2023年以临床心理治疗师的新身份,再次回到中央医院任职。

纵使从护士转而成为心理治疗师,陈倩盈那份关怀他人的初衷,始终如一,未曾改变。(张恺恩摄)
纵使从护士转而成为心理治疗师,陈倩盈那份关怀他人的初衷,始终如一,未曾改变。(张恺恩摄)

自2014年决定攻读心理学,到2023年顺利毕业,陈倩盈见证新加坡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巨大转变。

政府近年积极采取行动,于2023年推出全国心理健康策略,大幅加强新加坡在心理健康服务方面的投入,并在今年宣布启动首个24小时全国心理援助服务热线1771。

陈倩盈说,早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心在于提高公众意识,破除社会污名。冠病疫情后,人们的关注点更多地转向心理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如今的趋势是,如何在社区推广心理健康,让更多人及时获得帮助。

据她观察,新加坡人经常一边应对内心的挣扎,一边努力维持外表的坚强。“新加坡重视韧性,但我相信,唯有当这种韧性与情绪觉察力、主动求助的勇气相结合时,我们才会变得更强大。”

陈倩盈的“新加坡梦”,是让这片土地成为一个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并重、寻求心理援助如常自然,且人人都能获得心理健康支援的国度。

至于她的个人理想,纵使从护士转而成为心理治疗师,她那份关怀他人的初衷,始终如一,未曾改变。

陈倩盈说:“梦想不可能一成不变,当你有了不同的人生阅历,不妨放开自己去做不同的梦。有时候,那条最有意义的路,只有在你踏出第一步后,才会逐渐变得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