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碧山地铁车厂一排排并列着的新旧列车,何贤浩的思绪回到约40年前——从运送一条条轨道开始,与团队合力为首发列车铺就坦途,以构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我国首条地铁线1987年通车,南北线杨厝港至大巴窑五个地铁站迎来第一批乘客,开启出行新时代。这背后是逾十载的审慎研究和勇于突破的决心,还有一群默默付出的幕后人员,共同续写新加坡交通的未来。
亲历最初建造工程的何贤浩(68岁)于1986年加入新加坡地铁局(现并入陆路交通管理局),担任铁路助理主管。他早年修读生产工程,初入社会曾涉足石油勘探和污水处理;而立之年,他选择挑战新领域,与公共交通一同踏上新征程。
一开始,何贤浩的工作为轨道和系统建设,用工程列车将铁轨和设备从碧山车厂运送至隧道安装。随后,他接受了数月的培训,就地铁运作和安全程序等向伦敦地铁专家虚心取经。
当时,何贤浩已在美国体验过地铁的快捷。“我出身工程专业,不觉得地铁有多么可怕,反而对这套庞大的系统充满好奇与期待,希望学习当中的运作原理。”
列车运行首日内心无比骄傲
伴随地铁落成,新加坡地铁公司(现为SMRT)在1987年应运而生,同年11月开始运营。
载客首日,何贤浩清晨便到维多利亚街的营运控制中心准备就绪。尽管信号系统已经过全面严格测试,团队也多次试运列车,但当他看到数以百计的乘客从闸门涌入时,内心瞬间感慨万千。“我们为这一刻筹备逾一年,当下,感到无比的骄傲和感动。”
现任SMRT营运控制中心高级经理,何贤浩这些年来一直服务于南北与东西线地铁;而地铁,也成为他每天上班的交通工具。
何贤浩家里有车,但多数时候是妻子在用车,他一般选择搭乘公共交通。随着新加坡公交网络越来越发达,他们一家三口经常一起搭地铁出门。
见证地铁从无到有四通八达
或许受父亲熏陶,何贤浩他的独生女也投身陆路交通业,在SMRT担任法律顾问。
何贤浩见证了列车从第一代更新至第七代;地铁线从一条红线五个站,发展成红绿紫黄蓝棕六条线,覆盖超过160个站点。从今年起至2030年,每年还会有新地铁站或地铁线启用,其中包括裕廊区域线和跨岛线。
没有冷气的巴士似乎已成为遥远的记忆,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绿色巴士,川行超过350个路线;不久的将来,公众也能在邻里或市区体验自动驾驶车辆的便捷。
何贤浩最大的愿望,是新加坡人不再需要拥车,而是能乘坐公交便捷地前往全岛各处。
确保地铁准时到站和表现达标,是何贤浩他的日常工作重任,他积极提升公交服务,过去曾协助大规模升级信号系统,确保地铁系统与时俱进,支持列车以更高频次安全运行。
为提高维护效率和安全,他参与构思并落实新系统,借助人工智能等科技,分配各个工程团队进出轨道的时段和可施工区域。相较过去百余团队代表须开会协调、手动填写纸质表格,新系统每年可节省3000个工时。
何贤浩今年10月满69岁,过了退休年龄仍留下来工作的原因,是希望把毕生所学传授给继任者,更是因为对工作的热爱。
“我很自豪自己是新加坡人,感谢国家让我有机会投身地铁事业,让我得以在近40年的职涯中过得充实和满足,每一天都充满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