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懂得聆听,就无法演奏音乐。”

新加坡武装部队中央乐团音乐总监王轲斌说,乐团是高度讲究默契与配合的队伍。“你必须聆听自己,也聆听别人……不只是音调、节奏,更是对方的呼吸与情绪。唯有真正听懂,才能共同创造出有生命的音乐。”

在当今日趋多元复杂的社会中,他认为懂得聆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

“接触艺术和音乐,会让人们感受更多、拥有更多同理心,也促使我们学会协作与自我调整——因为当你无法改变别人,只能调整自己去融入。”

聆听,不仅是演奏音乐的基础,更是人与人共处的智慧。我国在1965年设立的“学校乐团计划”(Band Project),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能力。

这项计划由时任总理李光耀亲自推动,初衷是为国庆庆典等国家仪式培养军乐人才,但更深层的用意,是通过乐团训练,塑造学生的纪律意识、团队精神以及对国家的认同与归属感。

在过去的60年里,这项计划早已深深扎根校园,成为一代又一代人成长过程中的精神土壤。它不仅塑造了性格,也为他们通往更高的人生舞台铺路,孕育出无数在音乐界发光发热的人才。

对于新加坡武装部队中央乐团音乐总监王轲斌(图中指挥)来说,学校乐团给了他一个舞台,教会他如何坚持并与人合作,也让他体会到音乐如何打动人心。(受访者提供)
对于新加坡武装部队中央乐团音乐总监王轲斌(图中指挥)来说,学校乐团给了他一个舞台,教会他如何坚持并与人合作,也让他体会到音乐如何打动人心。(受访者提供)

35岁的王轲斌,现为五级军事专才。他在中学时期加入学校乐团。中二那年,他首次以学生指挥的身份站上指挥台,殊不知这个举动,成了他人生的转捩点。

出身单亲家庭的他坦言,若非学校乐团给予机会,他几乎没可能接触音乐。“学校乐团给了我一个舞台,教会我如何坚持、如何合作,也让我体会到音乐如何打动人心。”

理工学院毕业后,王轲斌获得新加坡国防部全额奖学金。他随后远赴英国皇家海军乐团学院深造,在24岁那年当上新加坡武装部队最年轻的音乐总监之一。

作为军乐团指挥,王轲斌认为,中央乐团的使命不仅在于演奏音乐,更在于通过音乐强化国家认同、凝聚人心。

他说:“我们透过声音、透过整合的叙事方式,启发观众,与他们建立起与新加坡武装部队之间的情感连结;在海外演出时,则是一种软实力的投射与战略的交流。”

丹戎加东中学乐队指挥梁诒杰(中)是学校乐团计划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新加坡管乐指挥协会会长的他深信,乐团在传授音乐技巧之余,更能塑造学生的毅力和责任感。(受访者提供)
丹戎加东中学乐队指挥梁诒杰(中)是学校乐团计划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新加坡管乐指挥协会会长的他深信,乐团在传授音乐技巧之余,更能塑造学生的毅力和责任感。(受访者提供)

乐团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品格和社会责任感

丹戎加东中学乐队指挥梁诒杰是学校乐团计划的直接受益者。他担任学校乐团指挥已有17年,并兼任新加坡管乐指挥协会会长。他深信,乐团不仅传授音乐技巧,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品格和社会责任感。

在乐团里,每一场演出的背后,是无数次密集排练、牺牲课余时间与团队磨合的成果。梁诒杰指出,长期参与乐团的学生,往往更具毅力和抗压能力。他观察到,那些在乐团中愿意付出更多的孩子,通常也更能在日后的学业、事业甚至人生路上迎难而上、坚持到底。

不过,随着教育环境的演变,学校乐团也正面对一系列新挑战。学生的时间日益被学术课程、品格教育等多方需求分占,家长期望与学生兴趣之间的拉锯,也影响了他们在课外活动中的投入与坚持。

在学校乐团计划迈入60周年之际,梁诒杰呼吁社会重新审视乐团在国家教育和品格养成中所扮演的独特而重要角色。

他说:“我希望在面对这些挑战的时候,学校能回过头来看,其实学校乐团计划早已蕴含了不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