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街边推车到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地小贩中心几十年以来是新加坡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今,要端上一盘价廉味美的餐点越来越难,但仍有小贩坚守初心,慢工出细活,只为保留那份最淳朴的古早味。

上世纪初,小贩多以流动推车在路边售卖食物。随着卫生和交通问题日益严重,政府自1960年代,开始重新安置小贩。位于裕廊的永升(Yung Sheng)熟食中心是最早兴建的小贩中心之一。中心1972年7月开业,共设60个固定摊位,人们亲切地称它为“60档”。

70岁的陈萃华,1980年代在裕廊工作,当时几乎每天中午都到60档吃午餐,他最喜欢那里的卤面和肉脞面。

晚上若要加班,他会拿着公司公费,到60档打包上百份鸡饭和甘蔗水,是小贩中心的“重量级客户”。“鸡饭最容易打包,当时一盘只要一块半,鸡肉量足又多汁,大家吃完就有力气继续工作。”

多年来,陈萃华见证60档的变迁。许多老字号不是搬走就是歇业,如今只剩零星几间,包括1973年营业至今的58肉脞面。这个摊位原是60档的第58档,因此得名。

2005年,60档进行大翻新,并与毗邻的裕廊1号熟食中心,合并成现在的达曼裕廊巴刹和熟食中心。新中心一楼是巴刹,二三楼售卖熟食,摊位数量几乎翻倍,为食客提供更多实惠又美味的选择。

老字号凤珍卤面人龙不断

其中一间人龙不断的摊位,是1988年开张的老字号凤珍卤面。它原先在附近咖啡店营业,因租金上涨,2000年搬到永升路至今。

从妈妈手中接管经营,张友志和家人面对再多挑战都坚守古早味。(邝启聪摄)
从妈妈手中接管经营,张友志和家人面对再多挑战都坚守古早味。(邝启聪摄)

凤珍老板娘萧文英每天凌晨3时就到摊位备料,一直忙到下午收档。她的大儿子张友志(66岁)说:“妈妈很伟大,靠着这摊卤面养活全家八口人。”

张友志和五个兄妹也十分懂事,从小就到摊位帮忙,各个都能煮出凤珍卤面的好味道。虽然有家传食谱,但张友志说,最关键的材料,是爱心和耐心。

“老一代的手法费时费力,现在很少人愿意做。但妈妈一直坚持老实做好每一碗卤面,让顾客开心满意。”

萧文英去年过世,享年82岁。摊位如今主要由妹妹和侄子坐镇,张友志负责管理,并曾扩展到另外五个地点。只是近年租金和食材成本上涨,他决定关闭这五个摊位,等待合适时机再出发。

作为60档的老食客,陈萃华对小贩的不易感同身受。退休后感到闲不下来的他,今年1月在达曼裕廊熟食中心顶下一间摊位,售卖岳母传下的客家擂茶配方。

他每周营业六天,清晨6时就到摊位准备食材,一直忙到午餐过后。“有人问,为什么我的擂茶要卖到五块半。我说,真材实料本来就贵,但我相信,懂得的人自然会来吃。”

陈萃华感慨地说,小贩是本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今要守住一个摊位越来越难。他希望能有更多实质的帮助,让古早味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