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国防、科技与教育等多个领域深耕近60年的雷普权教授,几乎成了国家级项目策划的代名词。这名八旬“系统工程大师”,在多个领域为新加坡做出卓越贡献,今年获颁殊功勋章,这也是他第四次获得国庆奖章。
雷普权(83岁)现为淡马锡防务教授、新加坡核研究与安全院主席,30多年来也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工程学院授课。
他在公共服务领域工作了约59年,其中42年在国防部,并长期担任多个政府部门顾问,曾任22年国防科学总长、国立研究基金会顾问、财政部发展项目咨询小组主席等关键职务。
回顾公职生涯,他说,最大的满足感是能激励年轻人勇于尝试、敢于失败,才能在未来取得成功。
他强调:“光是敢于梦想不够,我们还必须敢于行动,敢于实现,并做出成果。而要做到这一切,必须怀抱一颗宽广而关爱的心——懂得帮助他人、善于团队合作、彼此支持。不是‘我为先’,而是‘我们一起’。”
他也说:“我们关爱家庭、朋友、社区、国家和地球。我们做正确的事,不是为了回报,而是因为那本就是对的事。”
1966年加入国防部,2008年退休,雷普权为新加坡防务建设奠定了多项能力基础。
他说,1980年代初是关键转折点。当时军中仅约250名工程师,他成功说服军方高层:技术对武装部队的发展至关重要,必须在五年内将工程师增至1000人。这项决定让第二代武装部队得以争取并具备最先进的能力与系统。
建地下军火库省下300公顷土地 完成无数国家级项目
其实,雷普权最广为人知的成果之一,是建在万礼石场的地下军火库。
1999年,国防部和国防科技局展开浩大的军火库挖掘工程,2008年竣工后所设下的安全标准被北约采纳为新标准,为新加坡节省约300公顷土地,相当于400个足球场或半个白沙新镇。
作为项目灵魂人物,雷普权展现出大胆远见、卓越领导力,以及坚定地相信团队能够完成这一非凡壮举。
这位高瞻远瞩、脑子充满颠覆性点子的系统大师,用一生为国家精心构筑理想,完成无数国家级项目,以行动诠释了深沉而坚定的爱国情怀。
他乐于挑战极限,常勉励年轻人:只要立下远大目标,全力以赴,终能达成。
雷普权自1990年起在国大工业系统工程与管理系担任客座教授,讲授大型系统工程硕士课程,结合实务经验,教学风格生动,广受学生欢迎。2002年,他成为首位获得国大工程学院“杰出客座教授奖”的学者。
在新加坡欢庆建国60周年之际,问他对新加坡未来的展望。
他说:“60年前,我们无法想象会成为今天的样子。那么,我们是否该想象一下,60年后的我们会是什么样子?今天我们在许多领域已处领先地位,真正的挑战是如何持续向前,而不是自满地以为已经到达终点?这种心态,才是发展的最大障碍。”
他寄望未来一代不断突破界限,深信新加坡的成就来自一代代人的努力。“如果大家以为已经到达,就停下来不动,我们也就走到尽头了。”
但他仍满怀信心,他说:“每次与年轻朋友交谈,我都深受启发。他们不只为新加坡着想,也立志为区域和世界贡献力量。这让我看到真正的希望所在。”
谈及新加坡的下一个战略重点,雷普权指出,气候变化与能源安全是两大关键挑战。
他指出,新加坡正大力投资,保护自身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这项举措称之为“气候变化防御”。
至于能源安全,他指出:“新加坡几乎完全依赖进口能源。我们能解决能源问题吗?答案是肯定的。核能如今已足够安全,可在城市中部署,这将使我们有能力克服能源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