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巧叶20多岁时,曾萌生到监狱署做义工的念头,但始终未付诸行动。快60岁时,她才真正踏出第一步。

每逢星期日,这名全职私人助理都会走进铁窗之内,为服刑中的男女提供辅导。她回忆,年轻时曾想过从事这样的义工工作,但当年资讯不流通,不知该向谁打听,而忙碌的生活也让这念头渐渐淡去。

2020年冠病疫情期间,她在教会看到一张招募义工的传单,这才终于下定决心报名。

没有手机,没有杂念,人在高墙里,感官都会变得更敏锐。陈巧叶记得,第一次踏入监狱时,铁门“噼里啪啦”关上的声响让她心头一紧。面对身着囚服的囚犯,她一开始也有些不安。

很快,她注意到,不少囚犯与她交谈时,脸上流露出对学习的渴望,以及频频闪过的忏悔之意。“如果不看他们的囚服,不去纠结他们犯了什么罪,其实他们和我们并没有不同。”

延伸阅读

走进复健室 找到人生下一步
走进复健室 找到人生下一步
“狮”说“新语” 鱼尾狮贴纸 绘制满满新加坡情怀
“狮”说“新语” 鱼尾狮贴纸 绘制满满新加坡情怀

陈巧叶至今仍记得轰动全国的1981年大巴窑杀童案。三名被告林宝龙、陈梅珠和何家凤,因谋害两名孩童,1988年被判处死刑。罗马天主教修女费尔南德斯(Gerard Fernandez)在两名女囚服刑的七年间,每周风雨无阻地前去探望,直至她们走上刑场。费尔南德斯修女的坚持,令陈巧叶深受触动。

“囚犯的错,法律已经作出了裁决,但他们仍然值得爱与希望。”

在辅导过程中,她也遇到过情绪低落、不配合的囚犯。不过,她渐渐明白,建立信任需要时间,只要能触动一个人的心灵,哪怕只有一次,也是值得的。

“坚持和投入很重要,对于渴望交流,想让心灵有个寄托的囚犯来说,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她笑说,自己年龄不小了,但正是有厚度的人生阅历,让她更能打开囚犯的心门,真诚交流。她也鼓励那些想参与志愿服务,但心存顾虑的人,勇敢迈出第一步。

“我快60岁才开始,年龄从来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