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弱势群体提供免费餐食,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善行。受访的社会企业小贩中心摊贩都认为,管理业者不应强制他们行善,因为不是每一个摊主都有能力定期捐助。

武吉坎贝拉小贩中心近期因管理问题引发争议。租约明文规定,摊贩每月须自费提供共60份免费餐食,用于管理公司Canopy Hawkers Group指定的慈善及食客忠诚计划。

截至7月,本地共有16座由五个业者经营的社企小贩中心。据《联合早报》了解,只有武吉坎贝拉小贩中心的租约列明免费餐食条款,引发舆论对强制小贩行善是否妥当的讨论。

49岁的周永喜在盛港Anchorvale Village小贩中心卖海南鸡饭。他受访时说:“行善与否看个人,不应该列入合约里。就算管理层要求的分量不多,或最终没有落实计划,还是违背了行善的初衷。看生意好不好,不是每一个摊贩都有能力定期捐助。”

他坦言,包括他在内的好些摊主签约时,不一定会把厚厚的文件看完,一般只看重要信息如租金和营业时间等,因此可能忽略其他规定。

延伸阅读

武吉坎贝拉小贩中心管理惹议 部长美食家脸书交锋
武吉坎贝拉小贩中心管理惹议 部长美食家脸书交锋

Anchorvale Village小贩中心由平价集团经营。同一家小贩中心的烧腊摊主管李政伟(40岁)说,管理层规定,每摊都须提供经济餐,并向建国一代、立国一代,以及使用平价应用付款等的食客提供10%折扣,费用由摊主承担。

“无论是什么优惠、慈善活动,最终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如果我们无法承担这些开销,最终只能提高售价。”

一名40岁的陈姓摊主,在肥雄餐饮集团管理的茨园小贩中心营业已有10年。他说,小贩做的是小本生意,食物定价不能过高,因此让摊贩全额承担行善费用不合理。

她认为,如果要帮助弱势群体,管理层至少应分担一半费用,而且应个别询问摊贩意愿,不是列入合约内。

小贩收入偏低难负担 食客学者普遍反对计划

新加坡社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黎华德接受《联合早报》访问说,多数小贩做的是小生意,而且整体收入水平一般偏低,不应期望或要求他们为任何社会福利计划承担责任,这是政府的职责。

Canopy Hawkers Group星期二(8月12日)通过脸书贴文澄清,提供免费餐食的“把善心传下去”计划(Pay It Forward)至今尚未落实,因此摊贩无须承担任何义务,更没有处罚的问题。

针对这一点,黎华德认为:“目前有没有执行条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旦把它列入合约中,管理公司就有权强制执行。如果他们认为现在不适合推行计划,或有更公平的做法,那么一开始就不该把这项条款写入合约。”

他指出,在制定租约时,小贩与管理者处于“权力不平衡”的状态。小贩只能选择接受或拒绝现有合约,无法像租下整层楼的大企业那样,与业主协商条款。

记者访问了多名食客,他们也普遍反对以合约形式强迫摊贩行善。

尤赛尼(36岁,医疗保健执行员)觉得,用强迫的方式就不算是在做善事,因为行善应该是自愿地为社会贡献。

薛爱琳(50岁,家庭主妇)则说:“这些社企小贩中心都是较新的小贩中心,客流量不如一些知名小贩中心,加上现在成本也高,硬性规定小贩做善事对他们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