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越南移民,即使自己在新加坡出生长大,云敏在成长过程中,仍曾为身份认同而摇摆——自己是否够“新加坡人”?

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她逐渐找到归属感,如今更荣获总统奖学金。她学成后将投身公共服务,致力改善国人的生活。

19岁的云敏(Nguyen Ngo Khiet Duyen, Clarissa)毕业于莱佛士书院,即将赴美国哈佛大学,修读环境科学和公共政策。她回忆,接到获颁总统奖学金的通知时,正与朋友在外用餐,当下立刻打电话给家人。“我们都百感交集”。

云敏的父母从越南移民到新加坡,她在本地出生长大,小时候并未觉得自己与同伴的身份有什么不同。

“我的全名很长,所以很多人会好奇,我就解释每个字怎么念、是什么意思。但大家普遍都很尊重,也没影响到他们和我的交流。”

延伸阅读

陈振声吁奖学金得主 国家认同应出于信念而非便利
陈振声吁奖学金得主 国家认同应出于信念而非便利
三人获总统奖学金 尚达曼吁公共服务部门培养更高专业性
三人获总统奖学金 尚达曼吁公共服务部门培养更高专业性

长大后,她开始接触移民等课题,反思越南裔新加坡人的身份对自己的意义。

“有人说我不够‘越南’,也有人说我不够‘新加坡’,所以我曾动摇过。但建国元勋拉惹勒南曾说过,成为新加坡人不是靠血脉,而是信念和抉择。我通过社区服务和结交朋友,真正找到了对新加坡的归属感。”

积极参与义工服务 帮助客工与低收入家庭

云敏品学兼优,在校期间担任学生领袖,除了筹办校内活动,也积极参与义工服务,为客工和低收入家庭策划活动。

她说,总统奖学金并非自己设定的目标,但在尝试不同机会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自己乐于服务他人,加上对环境科学的兴趣,她对未来的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她希望未来通过公共服务,助力建设更环保、更包容的社会。

尚达曼总统(中)和夫人珍一藤木(右二),在总统奖学金颁奖礼上,与三名得主云敏(左起)、张智翔和徐欣怡合照。(谢智扬摄)
尚达曼总统(中)和夫人珍一藤木(右二),在总统奖学金颁奖礼上,与三名得主云敏(左起)、张智翔和徐欣怡合照。(谢智扬摄)

总统奖学金是政府奖学金中的最高荣誉,今年的得主共有三人。另两名得主分别是同样来自莱佛士书院的徐欣怡(18岁),以及华侨中学的张智翔(19岁)。徐欣怡将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修读物理,张智翔则前往英国牛津大学修读法学。

徐欣怡自小热爱天文学,并通过参加和举办各类物理活动,推动青年,尤其是女生参与这门学科。她说,科研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需要分享与互助,这才能让过程更有意义。她希望未来在公共政策执行中,结合科学技术的专长,让更多人了解科技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张智翔则认为,总统奖学金是一种责任,须自律、负责任地处事。他说,海外求学不仅能开阔视野、结识世界各地的朋友,还能带着新加坡教育的基础,吸收不同文化与观点。

“这是值得珍惜并充分利用的机会,让我们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再把所得带回新加坡。”

张智翔是名足球迷。他笑说,期待能在伦敦观看喜爱的球队比赛,也盼望沉浸于英国的人文、艺术与音乐氛围。

尚达曼:奖学金不会铺平人生道路而是赋予额外使命

尚达曼总统在星期四(8月14日)举行的颁奖仪式上,鼓励奖学金得主,把大学阶段视为走出舒适圈的契机,不仅专注学业,也要融入当地社区,结识来自不同背景和国家的人。

他提醒,总统奖学金是一种荣誉,但不要因此自满,也不要把优秀当成优越感。

“奖学金不会替你铺平人生道路,它赋予你的是一份额外的使命——用你所有能力,服务新加坡人民。”

他指出,这意味着奖学金得主在公共服务生涯中,要持续提升自己,不断吸收新思想,深入思考不同的可能方案,同时与各领域人士建立联系,寻找合作机会、凝聚团队力量。

尚达曼也谈到,当今世界比过去数10年来更为动荡,而新加坡作为一个没有能源和天然资源的小岛国,尤其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冲击。

“我们的未来,不取决于拥有什么,而在于我们的人民、共同的理想、干劲,以及在国内外的协作能力。”

他强调,公共服务须不断与时俱进,既要应对外部挑战,也要回应国人不断变化的需求。但在所有政策的实际考量之上,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从新加坡自治到今天贯彻的核心信念——相信我们能建设更美好的社会。

“要相信每个人和每个社群都同样值得尊重;也要相信,从最深层的意义上说,我们正是通过提升他人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