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全面推广以病患体验为中心的“价值医疗”理念后,让我国在2017年至2023年间多挽救了约320条生命,并减少再次手术和再入院的情况,节省近2万2000个住院日。
“价值医疗”的核心在于为病患提供合适的治疗,着重在合适的时间与环境中实现最佳效果。
我国在2017年全面推广这医疗理念,采用“以价值导向且适当的医疗模式”(Appropriate and Value-Based Care),使我国在2017年至2023年间,避免了1753例再次手术和589例再入院;须报告的严重事件的发生率也持续下降,2024年每万病人住院日(patient days)是0.44起。
这套医疗模式涵盖三要素:采用循证护理、促进病人与医护人员之间的开放沟通,以及通过积极预防措施提升病患的长期健康。
社会政策统筹部长兼卫生部长王乙康星期四(8月14日)在国际医疗质量与安全论坛上致辞时,阐述我国如何三管齐下,包括采用以价值导向且适当的医疗模式,来解决普遍困扰多国医疗体系的三难——怎样同时提供优质、可及且可负担的医疗服务。
“这三个目标往往难以兼顾,因为在改善其中一方面时,常常会对另两方面造成影响。例如,如果政府为降低医疗负担而提高补贴,就会有更多人排队接受廉价且优质的医疗服务,从而延长等待时间,人们获得服务的机会就会减少。”
王乙康:望以价值为导向思维 也能在病患及家属中普及
他指出,我国采纳的医疗模式,关键在于在合适的时间与环境中,为病患提供适当的治疗,旨在贯彻一种以价值为导向,而不仅仅是关注成本的医疗文化和思维。以价值为导向强调的是在兼顾成本效益和财务可持续的前提下,为病患提供最佳服务;关注成本则只着眼于削减开支。
他希望假以时日,除了政府、院方和医疗人员,这种思维也能在病患和家属群中普及开来。
新加坡采取的另两项重要医疗策略是:建立可持续的融资模式,以及投资于预防医疗以促进民众健康。
在融资方面,我国并未单纯依赖税收补贴或全国保险来承担医疗费用,而是打造新加坡式的“S+2M”框架,即津贴、保健储蓄和终身健保。政府对公共医疗机构的资助方式也改变了,以往是以住院人次、手术量和病床数等传统指标为依据,如今是按服务人口多寡来计算拨款。
王乙康提醒,医疗开支最终还是得由民众承担。“因此,政府必须建立一个既能保障医疗质量,又能提供可及且可负担的服务体系,同时控制浪费和过度治疗,以减轻国家负担。”
我国自2023年起,陆续推出面向不同群体的预防医疗保健措施,包括针对成人的健康SG计划、针对年长者的乐龄SG计划,及为儿童和青少年制定的茁长SG计划。
未来医疗发展 服务从医院转向社区
他说,未来的医疗发展必须将服务重心果断地前移,从医院转向社区。预防医疗与整体人群能健康是我国解决医疗三难的关键手段。这不仅能减轻医疗系统的压力、可让医护人员集中精力照料重症患者,也可让医疗更可负担得起。而医疗能变得可负担,不仅因为成本降低了,还因为人们的总体健康状况改善了,生病的情况减少了。
国际医疗质量与安全论坛由《英国医学杂志》和推动改善全球医疗的国际非营利机构Institute for Healthcare Improvement举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