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核能被视为能源脱碳化的重要杠杆,相关讨论近来再次受到全球瞩目。我国也正聚力研究核能的潜力与安全事项,但核能中短期内估计不会成为东南亚的主要能源。
我国去年与美国签署“123协定”,加强核能方面的能力建设,不排除未来在核能技术安全可行时,把核能纳入发电方式之一。
位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校内的新加坡核研究与安全院日前也正式投入运作,国立研究基金会注入6600万元,支持为期两年半的核安全研究。
尽管核能发电讨论浪潮再起,国际能源署预测,核能发电能力到了2050年仍有限。在现有政策下,核能料会占东南亚总发电能力的约1%;若更积极实现气候目标,占比也不过2%。
国际能源署区域合作中心主任陈思恩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说,要让核能真正成为能源构成一部分,得先解决许可和安全等问题,从政府决定展开研究,到培训专才、落实核电厂,前后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此外,核能的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尚未商业化,多方都在期盼首个在加拿大的反应堆能如期在2030年代初启用,以便观察运作,探讨能否根据个别国情复制技术。
陈思恩说:“核能在未来的世界会扮演一定角色,问题是它几时能启用,并在各国能源系统扮演多大的角色。”
她指出,从政府的立场,如何加强能源安全是关键,即找到稳定、可靠且安全的能源供应,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时,提高工业竞争力。
然而,许多公众对核能的认识仍停留在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以及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的记忆中。因此,确保社会接受核能发电也不容忽视。
国际能源署去年在本地设立区域合作中心,由澳大利亚籍的陈思恩(46岁)掌舵。这是国际能源署在法国巴黎总部以外的首个海外办事处。
实现能源安全须关注三方面
陈思恩指出,实现能源安全须关注能源多元化、监管明确性,以及推动合作。
能源多元化不仅是要开发更多能源种类,也要针对同一种能源开拓更多供应来源。陈思恩说:“拥有多元化的能源来源才能更灵活、安全、稳定地管理和运行电力系统。”
政府提供监管确定性则有助提高投资者资助能源项目的信心。陈思恩说:“没有监管确定性,便很难锁定投资,恰恰许多新技术项目需要大笔资金,因此投资不足就很难前进。”
她指出,当前全球地缘政治紧张,甚至支离破碎,与邻国推进合作、与全世界分享最佳实践至关重要。
“促进合作也是国际能源署区域合作中心致力于推动的,我们希望分享当前哪些方案可行,哪些不可行,包括将他国的核能实践经历与东南亚国家分享。”
预计10月发布可再生能源实践报告
除了促进合作,国际能源署区域合作中心的重点工作也包括展开深入分析,以及推动能力建设。预计今年10月,国际能源署会发布一份报告分享最佳可再生能源部署实践,指引国家把环保能源融入能源构成。
陈思恩说:“我们以数据驱动,对所有技术和能源持中立态度。我们只想为政府提供可靠的分析和政策建议。”
在她看来,能源领域犹如拼图,复杂但有趣,要找到适合个别国情的能源结构的方式众多,没有单一途径。
她认为,全球能源拼图的最终模样尚未清晰,但大方向是确保所有国家都能实现能源安全,人们在可负担的情况下用电,推进发展同时平衡保育。
她强调,能源转型应以人为本,包括确保没有人因转型而失业,任何人都不该被落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