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地缘政治不稳定为能源转型带来变数,但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仍积极推进合作,聚力实现能源安全与脱碳化,国际能源署区域合作中心主任陈思恩对这份努力予以肯定。
陈思恩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指出,未来10年的全球能源需求增长中,有四分之一将来自东南亚区域。
10个东南亚国家中,有八个已承诺会实现不同形式的净零排放目标,但现有脱碳进度未步入正轨。
尽管如此,陈思恩认为,东南亚在实现净零排放的努力十分积极。“应关注的是,亚细安的可再生能源技术部署潜力巨大,估计有约20太瓦。”
她指出,近年来,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的成本正在走低,用于应对可再生能源间歇性的电池储能成本也在下降,这些趋势都是好现象。
“未来相信也会出现更多优质的创新方案,例如核能的小型模块化反应堆正在商业化,人工智能技术也能使电网的运行更智能,更高效。创新方案终会出现,只是时间的问题。”
要如期实现气候目标 东南亚须年均投资逾2400亿元
然而,推动研发必然得动用大量款项,要如期实现气候目标,东南亚到了2035年必须在清洁能源上年均投资超过1900亿美元(约2400亿新元),数额相当于现有投资的六倍。
陈思恩认为,政府通过政策上发出更积极的信号才能激发投资,例如新加坡政府带头研究如何把氨和氢融入海事业运作就是范例。
在海事脱碳方面,国际海事组织今年4月宣布将强制实施净零排放框架。这是全球首个把整个行业领域的强制性排放限制和温室气体定价相结合的框架,预计未来10年在全球征收的碳排放费用,可达约1万亿美元(约1.28万亿新元)。
陈思恩说:“对投资者来说,能源转型是长期的投资,必须确定投入资金后,法律不会没多久后就改变,政府不会突然把激励措施取消。有了这样的监管稳定性,他们才愿意投资。”
亚细安电网落地关键:投资与政治意愿
推动能源转型同时,也须确保能源供应稳定。亚细安电网的概念于1997年诞生,让亚细安成员国之间电力互通;然而,相关讨论持续近30年后仍无明显进展。
亚细安成员国在第43届亚细安能源高官会议,拟定今年10月举行的亚细安能源部长会议上签署亚细安电网加强版谅解备忘录,加速亚细安电网的落成。
陈思恩说,拟议签署加强版谅解备忘录是正面的迹象,但落实电网的关键在于能否获得足够投资,以及各国展现的政治意愿。
“亚细安电网的海底电缆会横跨不同领海,必须征询各国同意,需要一定的政治协调。融资方面,建设电力互联器等项目都需要投入一笔资金。”
相信东南亚国家能实现净零排放
对于东南亚国家能否如期实现净零排放目标,陈思恩语气坚定:“我保持乐观。”
无论是与记者对谈,或与团队站在镜头面前,陈思恩总是面带笑容,散发出有感染力的正能量。不过她坦言,有些时候难免会因某个流程和体制问题,或政治议题而感到无力。
“但我做的是喜欢的事,讨论着关心的议题,便很自然地乐观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