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宗教习俗是否应随时代变迁,最新一轮调查显示,比起2018年,有更多人支持保留传统,尤其是希望为年轻一代守护传统的年长者。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星期三(8月20日)发表《新加坡人的宗教身份认同与习俗》工作论文,其中统计了4000名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对宗教的看法。

根据调查结果,45.2%的受访者对于宗教习俗是否应随时代变迁,没有明确意见。其余的受访者中,34.2%认为应尽可能维持宗教的“纯净或传统”;20.6%则觉得应该“根据世俗变化调整宗教和宗教习俗”。

对比2018年的调查,无明确意见者占45.7%;支持保留传统者31%;提倡改变的则是23.3%。

按年龄来看,无论信不信宗教、信仰哪种宗教,年长受访者整体上更倾向于保留传统——51岁至65岁受访者中有37.4%表示支持,65岁及以上则升至46.6%。

延伸阅读

数码计划促跨宗教交流 视频内容传播本地多元文化
数码计划促跨宗教交流 视频内容传播本地多元文化

至于年轻人,多数宗教群体的年轻一代,倾向于随时代和环境调整宗教习俗。唯一例外的是年轻回教徒,他们更多选择中立,既不明确支持保留,也不支持改变。

对于这样的现象,研究团队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年长一代会把传统宗教习俗,与怀旧情感和文化传承联系起来,并认为这么做是在为后代守护文化和价值观。”

在不同宗教群体间,基督徒(45.3%)和回教徒(42.2%)更倾向于保留传统,比率高于其他信仰者。相比之下,佛教徒为32.5%,印度教徒是30.3%。

超过七成受访者 视信仰为生活核心

政策研究所访问的4000名受访者中,逾八成有宗教信仰。

整体而言,与2018年的调查相比,更多受访者同意宗教在他们的生活中起着更大的影响。例如,62.5%认为如果没有精神层面的寄托,他们的日常生活将失去意义,比2018年调查增加超过10个百分点。

在本轮调查中,超过四分之三的人认为,他们的宗教或精神信仰是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并对他们如何看待其他事务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73.9%的受访者觉得,他们的精神信仰赋予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意义;68.3%的人则说,在面临人生选择时,他们会参考自己信仰的神或宗教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