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年几岁?73岁还是37岁?”
李彩凤(66岁)手拿数字提示卡片,焦急地等待着身旁37岁的大儿子周柏汉给出正确答案,但脸上仍带着笑容。
周柏汉拥有英国兰开夏大学(University of Lancashire)体育传媒学位,曾在一所教育机构工作。去年6月13日,他在工作中突患中风,被紧急送往陈笃生医院接受治疗,尽管脱离了生命危险,但他的肢体功能、记忆、语言表达都无法正常进行,直到今天仍在恢复之中,有时连自己的年龄都要母亲提醒。
“过去一年多,我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照顾儿子。”李彩凤母子在位于后港的住家,接受《联合早报》记者采访。这是一套安排得井井有条的五房式组屋,只是入口处多了两把儿子的轮椅;桌子上摆放着一套用来训练儿子记忆力的彩色数字卡片;一个小柜子放在屋子中间,李彩凤习惯把儿子服用的药品放在上面,提醒他定时吃药。
李彩凤的丈夫多年前患癌去世,之后她在触爱社会服务(TOUCH Community Services)从事朝九晚六的工作,生活开销本可以应付。不过,儿子患病后,她每月要花将近1000元雇帮佣照顾他;理疗、言语恢复等治疗费每月超过3000元;亲朋好友帮她接送孩子去看诊,但交通费每月也要三五百元。
延伸阅读
“我必须继续工作赚钱,下班后赶回来照顾孩子,还出租了两间卧室补贴家用,还有,就是终身护保的每月600多元的赔付。”
谈到终身护保计划,李彩凤其实并不熟悉,甚至说不出每月的保费金额和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投保。“记得从终身护保启动那一年,柏汉就自动参保了,由于每年的保费是自动从公积金户口里扣的,数额也不是很多,所以我不太关心。”
她向记者坦言,终身护保的每月赔付无法解决所有生活困难,但可以稍微缓解经济压力,毕竟,这是工资和租金之外的又一个稳定收入来源。
“今天你告诉我终身护保的赔付和保费都要增加,我觉得整体上来说,对年轻人是件好事吧。他们工作忙,平时可能不太注意身体,如果遇到健康问题,可以让家人多得到一点补贴。”
对于母亲的辛勤付出,周柏汉虽然无法说出完整语句,但还是在记者临走前,嘴里蹦出四个字:“妈妈……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