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康林小学霸凌事件引起公众关注,受访心理学家和辅导员认为,教师和辅导员需更多支持来及时调查和沟通霸凌事件,才能避免父母焦虑无助,将事件在社交媒体发酵,引起负面效果。 

《联合早报》8月16日报道康林小学发生的校园霸凌事件,受害者母亲在社交媒体申诉女儿遭三名男生言语和肢体霸凌。教育部后来公开事件经过,其中一男生受到藤条体罚。

教育部在回应中强调说:“当家长选择在社交媒体上公布经过夸大和片面之词时,会让孩子进一步受到情绪困扰,并阻碍学校进行康复和调解的工作,也导致教育工作者和年幼学生遭受网络攻击和人肉搜索。”

教育部的回应引起家长广泛讨论。

家庭辅导机构Mindful Bear的创办人兼首席辅导官蔡世雄说,家长通常在感到无助、没有及时收到进展、沟通不顺时,才会诉诸社交媒体。

延伸阅读

李智陞:四方面加强学校应对霸凌行为 检讨纪律处理等程序
李智陞:四方面加强学校应对霸凌行为 检讨纪律处理等程序
【世界大解说】当上学变成噩梦《黑暗荣耀》离现实有多远?
【世界大解说】当上学变成噩梦《黑暗荣耀》离现实有多远?

“没有一个家长是想牺牲隐私来博得同情和热度的。”

不过他也说,事件一旦到了社交媒体往往会像烟花一样不受控地扩散,届时双方都会是输家。

近年来不少霸凌事件在社交媒体曝光引起关注。

一名执教10年的前教师认为,社会鼓励“吹哨文化”,传统“尊师重道”逐渐淡化,家长更易质疑教师。

不过校长的观念、校风和事件性质的差异,让霸凌处理程序难以明确统一。

教师辅导员压力大 应获更多支持

另一名教师说,教书之外需花大量时间调查霸凌和处理投诉,压力不小。

“我曾因要求学生在全班展示学习成果被家长投诉,不得不额外调解,教师的职责和面对的要求日渐增多。”

蔡世雄在创立Mindful Bear前有七年驻校辅导员经验,他说,学校里最有能力解决霸凌行为的是老师,不过教务最繁忙的恰恰也是老师。

“处理霸凌事件时,一名教师面对至少四名家长,还要确保情绪稳定,压力可想而知。”

他建议,学校或可效仿政府成立“行动小组”,明确处理霸凌的人员和程序,减少教师心理压力。

他也指出,辅导员是关键的一环,但有些学校的辅导员和学生比例失衡、辅导员超负荷工作,导致某些环节不完善。

A Kind Place 心理专家黄诗晶也认为,学校可以考虑增加辅导员人数,或增设更多特需教员,教师也同理。

“新加坡教育体系高度重视学业成绩与效率,压力往往会从教师传到学生身上。当一名教师要同时管理30名至40名学生时,压力不小。”

比起严惩 建立孩童群体感和心理韧性更重要

康林中学事件的其中一名学生以藤条受罚。今年3月蒙福中学的霸凌事件中,教育部同样对三名涉事学生采取了包括藤条体罚在内的处罚。

教育部曾强调,只在纠正措施已用尽的情况下才会体罚。配合辅导,体罚对阻止学生再次违规具有有效威慑作用。

Alliance Counselling的资深临床心理医生盖姆斯(Natalie Games)则指出,研究显示,接受体罚的儿童日后更可能出现焦虑、抑郁和攻击行为。

她更主张基于证据、尊重心理安全的管教方式。“虽然短期内体罚可能带来服从,但长期结果包括增加攻击性、情绪管理能力差、自尊和信任受损,以及将暴力视为解决冲突的方式。”

飞跃社会服务中心副主任傅益麟说,中心几乎每月都与学校合作举办讲座,帮助家长应对霸凌问题,并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寻找解决办法。

她也观察到:“一些家长认为受害者还要主动求助难以启齿,其实不然,我们可以充当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桥梁。”

她强调,建立群体感和心理韧性的安全环境至关重要,家长应避免过度向孩子强调个人主义。在不少案例中,她都观察到,一些孩子有能力主动“解决”霸凌问题,例如找朋友结伴回家,或和班长反映问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