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社区发展理事会的“东北抗癌援助计划”,扩展至结直肠癌,并率先在淡滨尼集选区和淡滨尼尚育区推行,协助低收入居民及早筛查与治疗,减轻经济和生活负担。

根据计划,50岁及以上、持蓝色社保援助计划(CHAS)卡的居民,只要在明年8月31日前登记,并接受粪便免疫化学测试(Fecal Immunochemical Test,简称FIT),且结果呈阳性,将可获得最多1万元的自付医疗费用资助,若确诊结直肠癌,可再获得一次过5000元的生活补助,总额高达1万5000元。

东北区市长马炎庆星期六(8月30日)在淡滨尼天地,为新版计划主持推介。他致辞时指出,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是男性最常见的癌症,也是女性第二常见的癌症。虽然公众认知已有所提升,但对于结直肠癌的恐惧、疑虑和负面标签(stigma)仍让不少人却步。

以自身抗癌经历 马炎庆吁居民重视早筛

马炎庆强调,如果更多人接受筛查,就能更早发现病情、更有效治疗,挽救更多生命。他也以自身的抗癌经历,呼吁居民重视早筛。他说:“早期发现能带来巨大改变,这会为你带来希望和力量。”

马炎庆几年前曾确诊第一期鼻癌,接受放射治疗后,鼻肿瘤已消失。他2023年也在接受结肠镜检查后,发现并切除了三颗息肉,化验显示息肉属于良性。

延伸阅读

癌患接受治疗期间 每日8杯水不可少
癌患接受治疗期间 每日8杯水不可少
癌症发病率增 企业采积极措施助患癌员工
癌症发病率增 企业采积极措施助患癌员工

2023年启动的“东北抗癌援助计划”(North East Cancer Warrior Support Scheme),原本是为了鼓励女性及早接受乳房X光检查,以便尽早发现乳癌。迄今,已有1080名妇女登记筛查,其中五人确诊乳腺癌并获得援助。

马炎庆说:“这就是五条生命被拯救、五个家庭获得了帮助。”

他指出,新版计划不仅提供医疗补贴,也会资助部分生活开销。

“害怕医疗费用或日常开销,不该阻止任何人去做筛查……我们不仅仅是承担费用的承保人(insurer),我们是一个有保障的社区,为我们的居民提供关怀、尊严和安全网。”

他特别感谢包括新加坡保健服务集团在内的合作伙伴,以及宗教机构、社会服务机构和基层领袖等。过去一年,共140名“关爱大使”通过50多场路演、家访等方式,让更多居民愿意迈出筛查第一步。

社会及家庭发展部长马善高在推介式上讲话时强调,预防第一是我国医疗战略的核心。他提醒,每年约有1200人确诊结直肠癌,但只有约27%的目标人群定期筛查。

他认为,随着社会老龄化,国人应关注的不仅是活得更久,而是如何活得更健康。以乳腺癌和结直肠癌为例,乳房X光检查和粪便免疫化学等早期检测,可将存活率提升最高三成。

马炎庆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也补充,病从浅中医,居民不必担心确诊后治疗会影响生计。

“(从淡滨尼和淡滨尼尚育的试点)吸取经验后,我们希望很快地扩展到东北区其他地区,包括榜鹅、盛港等。最重要的是,更好地把这个消息传播出去,让更多人加入这个计划,从中受益。”

马善高和马炎庆都是淡滨尼集选区议员。

兼职讲师艾莎在2020年冠病疫情期间,一度推迟乳腺癌筛查,后来觉得不能再拖,随即完成检查,结果及早发现自己患上乳癌,并接受手术。如今已康复的她,成了“关爱大使”,鼓励更多居民排除顾虑,及早接受检查。(白艳琳摄)
兼职讲师艾莎在2020年冠病疫情期间,一度推迟乳腺癌筛查,后来觉得不能再拖,随即完成检查,结果及早发现自己患上乳癌,并接受手术。如今已康复的她,成了“关爱大使”,鼓励更多居民排除顾虑,及早接受检查。(白艳琳摄)

46岁的兼职讲师艾莎(Aisha),原本因冠病疫情而延后筛查,后来觉得不能再拖,随即完成检查,结果及早发现自己患上乳癌,并接受手术。

她受访时忆述,当时原以为保险会覆盖费用,却因排除条款而须自掏腰包,所幸在相关机构和善心人士捐助下渡过难关。

艾莎说,早筛不仅能保住乳房、缩短康复时间,也能拯救生命,因此她积极倡导女性重视筛查。如今康复的她已成为东北抗癌援助计划的“关爱大使”,鼓励更多居民排除顾虑,及早接受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