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西区启动全面灭鼠行动,提高社区认知和参与度,并且集合多方力量,共同解决日益突出的鼠患问题。

白沙西区基层组织连同国家环境局、新加坡食品局、建屋发展局等多个机构,星期天(8月31日)上午启动名为“RatFix!”的灭鼠行动。总理公署部长兼财政部及国家发展部第二部长英兰妮,为活动主持推介仪式。

英兰妮原为丹戎巴葛集选区议员。她在今年5月的全国大选中,当选白沙—樟宜集选区议员,负责白沙西区基层事务。她在活动上指出,来到这一区后,确实发现这里存在鼠患问题,而主要原因是老鼠受到食物残渣的吸引,或者受到施工的扰动而迁移。

“白沙西区希望‘RatFix!’能成为灭鼠行动有效的试点,为其他所有应对鼠患问题的地区,提供宝贵的操作经验和教育启示。”

宣导灭鼠“5C”

她指出,应对鼠患有“5C”策略:切断(Cut)食物来源、清理(Clear)鼠洞、扑杀(Cull)鼠群、加强与利益相关者沟通(Communication),以及多方协调(Coordinate)。

延伸阅读

环境局加强执法奏效 四卫生热点垃圾减半
环境局加强执法奏效 四卫生热点垃圾减半
公共卫生理事会加强洁净社区计划 邀学校与商家加入整洁大军
公共卫生理事会加强洁净社区计划 邀学校与商家加入整洁大军

多家机构将在这项灭鼠行动中紧密合作。例如,白沙西基层组织负责推动学校和居民区的社区参与;社区事务署通过“一联通”(OneService)应用收集居民反馈,协助各机构更好规划和落实行动;环境局提供灭鼠技术指导,并与相关方共享鼠患数据;食品局则负责为食肆业者举办说明会,并确保合规。

在星期天的活动中,不少公众通过在白沙伊莱雅购物中心(Elias Mall)外设立的展板,以及讲解员分享,了解灭鼠常识。这包括保持家中整洁,并在日常生活中妥善存放食物,不要随意搁置食物残余。

如看到鼠踪,像是老鼠脚印、老鼠屎、老鼠洞、被啃咬过的木头等,可向当局灭鼠人员提供线索。

居民:老鼠出没已是日常 甚至长达20厘米

根据展板信息,白沙西不同社区的鼠洞数量,在过去几个月呈现不同变化。需要说明的是,每个阶段统计的鼠洞,在发现后都会封堵,因此后续数字代表的是新出现的鼠洞,而不是先前遗留下来的。

例如,巴西立第1通道一带的Hillview@Elias,2月的鼠洞数量多达45处,4月是22处,6月则是18处。至于巴西立第10通道的Green Oval,2月共有19处,6月则是11处。

位于巴西立71街的Pasir Ris Atlantis,2月有四处鼠洞,6月则是10处。伊莱雅路的Elias View,2月未发现鼠洞,6月则有三处。

居民林永栈(65岁,司机)告诉《联合早报》,他几乎每天都会在住家附近楼下看到老鼠出没,甚至有的长达20厘米。

“鼠患问题需要当局加强教育工作,因为很多居民不知道可以做什么、应该怎么去防止鼠患发生。虽然我已经习惯每天看到老鼠,但是老鼠多了也会传播病毒和细菌,对大家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