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塑料回收率,缓解对实马高岛垃圾埋置场构成的压力,我国正在为塑料创建“数码护照”。预计到了2027年,每年可追踪5000多公吨塑料垃圾的来源和回收历史等数据,以便监控和加强塑料回收工作。

这个项目由纳斯达克上市的Security Matters(简称SMX)牵头发起,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参与研发,双方聚力创建利用区块链技术来追踪塑料根源与回收历史等数据的系统。

SMX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奥龙(Haggai Alon)接受《联合早报》越洋电访时说,项目目前在实验室进行测试,预计明年第一季起逐步商业化,到了2027年第二季全面实现商业规模。

这项合作结合SMX的分子标记技术和区块链追踪平台,以及新科研的数码化学光谱检测和分析研究能力。双方创建的智能系统,可在塑料的整个生命周期,从制造到回收,进行永久的标记、追踪和分析。

奥龙解释,所谓“数码护照”是先在每公斤原生塑料颗粒中植入分子标记,以便在区块链上进行分析。

延伸阅读

三医院环保新尝试 将医疗塑料垃圾化为新用品
三医院环保新尝试 将医疗塑料垃圾化为新用品
生态基金资助逾350环保项目 70万人参与永续行动
生态基金资助逾350环保项目 70万人参与永续行动

原生塑料一般会制成瓶子、层压板等产品。品牌商会在塑料贴上标签,这些塑料可用于瓶装饮料,或作为其他物品的容器。

回收公司回收贴有标签的塑料产品时,会根据不同等级进行分类。回收公司会提取指定树脂,加工赋予第二次生命。

奥龙指出,通过数码方式标记每件塑料制品,是在记录来源、成分和再利用周期等数据,以便更好地监管塑料的回收率,进而提高塑料回收的透明度和效率,迈向新加坡可持续循环经济的愿景。

这项技术除了可用于追踪塑料,也能追踪金属和橡皮等材料。奥龙说:“考虑到资源等因素,追踪和回收塑料是现阶段的重点工作。”

每年可省2700万元垃圾焚烧费

他预测,“数码护照”在2027年实现商业规模后,新加坡每年可省下2700万元的垃圾焚烧费,送至实马高的垃圾量可减少约一半;回收塑料有助于推动经济,估计能带来约7500万元增值。

我国去年制造665万8000公吨垃圾,比前年的685万9000公吨少2.9%。不过,去年回收的垃圾仅332万6000公吨,占垃圾总量的50%;比前年的52%少两个百分点,更比2014年的60%降了10个百分点。

垃圾回收率写下11年新低,我国唯一的垃圾埋置场实马高岛却只剩下10年使用寿命,在垃圾处理工程上面临的压力日益加重。国家环境局正在研究如何回收填埋材料,赋予第二次生命用于填海,并会在适当时候公布更多细节。

塑料回收率低迷是个全球问题。全球每年生产超过4.5亿公吨塑料,今天的产量是1950年的200多倍。与此同时,回收努力却不成正比,从人类开始生产塑料至2015年,整体的塑料垃圾回收率仅有9%。

奥龙透露,未来几年也计划在日本、菲律宾、德国、英国和阿联酋推出这项追踪系统,进一步提升全球的塑料垃圾回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