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学姐,也是老师;她是学生,后来成了同事。南洋女子中学校两代华文教师的缘分,跨越课堂与岁月,至今仍在教育路上延续。
现年66岁的卓锦芬,33年前曾是刘玉玲(49岁)中四的华文教师,如今,两人不仅是南洋女中的校友,也曾是师生,后来更成为并肩作战的同事。2009年,卓锦芬荣获“全国模范华文教师奖”;2024年,刘玉玲也获颁“全国杰出华文教师奖”——这个奖项正是前者的延续。两人因教书结缘,情谊绵延30余年。
谈起当年授课情景,卓锦芬笑说:“那一班学生特别安静、特别乖,乖到我有时都不确定她们是不是真的听懂了。我常提醒她们,有问题一定要问。临近会考时,更是天天念、天天练,一再强调试卷格式和写作内容要丰富。”她希望学生能在课堂上勇于发问,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帮助她们进步。
多年后,刘玉玲大学毕业投入教师行列,第一个岗位就是回母校执教。当时,卓锦芬一眼就认出了她。“看到自己的学生回来教书,心里特别感动。校友回到母校任教,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情感的延续与传承。她不仅是老师,也是学生的学姐,那份投入和理解,是别人很难体会的。”
刘玉玲也深有共鸣:“自己曾是这里的学生,更能体会校庆等活动对学生的重要意义。有时多做一点,也不会觉得累。这种归属感,是从学生时期就深深扎根在心里的。”
她在南中教书10年,与恩师成为同事,一起教导高才班学生。她说:“高才班的学生普遍不爱华文,我们得不断尝试各种教学法,反复备课、交流。卓老师是我的导师,教我教学方法,也启发我对教学研究的兴趣。”
刘玉玲坦言,自己从小就喜欢华文,学生时期曾深受几位华文教师影响,尤其是卓锦芬。“我当时在犹豫选美术特选还是语文特选课程,就去请教卓老师。她告诉我,新加坡大学没有美术课程,要出国才行,而我家境普通,出国不太现实。她还说华中初级学院的氛围跟南中相近。听了她的建议,我最后选择了华初的语文特选课程。”
她还记得卓锦芬特别之处:“以前的华文老师都比较严肃,一板一眼,但卓老师年轻、活泼,风格很不一样。她让我发现,原来教华文也可以是灵活的、有趣的,语言本来就应该贴近生活。”
已有25年教龄的她认为,学生时期打下的语言基础,以及在南中任教十年的经历,是她坚定投入教学研究的重要契机。“学生时期奠定了扎实的根基,回到母校执教后接触教学研究,又为我打开了另一扇门。那份坚持与热忱,正是从南中一群资深老师身上获得的启发。”
离开南中后,刘玉玲曾任职于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华文组参与教材编写,也先后担任公教中学和中正中学(义顺)母语部主任,今年转调圣公会中学当学校教职员专业发展主任(School Staff Developer)。
谈到当下的教学挑战,刘玉玲坦言:“现在学生的注意力越来越短,社交媒体、短视频刺激太多,但学习不能总是靠这些刺激。要让学生专注,是我们这一代老师最大的挑战。”
卓锦芬于2020年退休,尽管已离开教室,谈起教育仍满怀热情与深情。“老师要走进孩子的内心,至少要懂他们的学习状态。教书不是一份职业,而是一项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