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之情不仅存在于校园,也能在企业中绽放。有些人亦师亦友,在传授经验与指引方向的过程中,不仅成就了个人成长,也为企业的发展注入力量。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的发展历程,正是这份深厚情谊的体现。
坐落于百得利路的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大楼,是市中心的地标建筑之一,早在1950年代时,17层高的中国银行大厦就是新加坡河畔最高的建筑,这得益于先贤陈嘉庚的建议。
陈嘉庚长孙陈立人(76岁)说,祖父曾担任总行的官股监事,相当于现在的独立董事,为中国银行提供建议。在建筑普遍都不高的年代,他写了亲笔信建议新加坡分行大楼从6层增建至17层,成为新加坡河口的地标建筑,是非常有远见的举措。
新加坡城市规划大师、现年87岁的建屋发展局前局长刘太格,在银行大楼90年代的扩建工程中也提供了宝贵建议,才得以保留原17层的建筑,使37层高的现代化新楼与古雅的旧楼连成一体,形成如今的样貌。
银行行长史炜(54岁)说:“对早期的新加坡华人来说,中国银行不仅是一个银行,它也是很多人的情感寄托,老一辈的华人对中国银行有着一种不能割舍的情谊。”
不只是提供办理汇款、存钱等业务,前副行长林润棠(70岁)说,他在年幼时经常在新加坡河一带玩耍,中国银行旧楼的独特外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承载了许多人童年的共同记忆,能够得到保留是非常喜闻乐见的事情。
在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工作了29年的林润棠说,对他而言,“最重要的两个字就是传承,将前面很多前辈流传下来的核心价值观传承下去,比如诚信是最重要的,第二要苦干,要懂得奋斗,第三是创新。”
史炜受邀上《那些年你教会我的事》视频播客节目时指出,与她对谈的陈立人、刘太格和林润棠对她来说都是良师益友,对中国银行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都与银行2015年建立的“中新金融博览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代表了事业和文化上的传承。
“中新金融博览馆”设在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大楼13层,以历史图片、文件、文物和视频影像资料等形式,呈现新加坡金融业的发展,和中国与新加坡两国间在经贸、金融、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成果,以及中国银行等中资金融机构在新加坡的发展历程等。
刘太格是博览馆的设计师,当时负责施工总务工作的正是林润棠。
刘太格说,他从小就喜爱这栋建筑,能有机会设计博览馆非常开心,因此融入了诸多巧思。他在入口处的天花板上设计了中行的标志,并且保留了高层的窗户,让访客可以向外远眺,也可以向内观展,感受社会空间与金融业的相互影响。
今年是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成立的第89年,史炜指出,银行这89年的发展历程,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
“一路走来,许多良师益友为我们指明方向、携手同行。值此新加坡建国60周年之际,中国银行希望通过支持‘谢师宴’,向广大支持和帮助中国银行的师者致谢,表达对热爱中华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师者的敬意,同时向社会传递尊师重道、饮水思源的精神,助力进一步凝聚文化认同、促进社会发展。”
刘抗刘太格作品齐聚 见证中行新加坡89年
刘太格不只参与中新金融博览馆的设计,也为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留下了两幅墨宝。
史炜说,其中一幅是在2015年博览馆成立时,刘太格所写的“根植南洋,共铸辉煌”,这幅书法作品还在馆内展出。
另一幅书法是去年6月15日分行庆祝88岁生日之际,刘太格所赠送,内容是“根植星洲八十八载,云端发轫万里可期”。
她说:“我们看到这幅非常遒劲的墨宝非常感动,也更加感受到前辈们对我们的期望,要‘云端发轫万里可期’,所以我们共同期待为中国银行现在和未来更好的发展更加努力。”
刘太格的父亲是本地先驱画家刘抗。刘太格说,他八九岁时随父亲来到新加坡,不仅经常在中国银行附近玩耍,也知道父亲有朋友在中国银行工作,后来他得知刘抗向他们捐赠过一幅《峇厘岛的姑娘》的画作。
史炜说,中国银行收藏了很多书画家朋友们赠送的礼物,其中就包括了刘抗的作品。将刘抗和刘太格父子的作品放在一起,像是父子二人的对话,共同寄予了银行发展的期待,也是见证89年历史的宝贵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