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歌台场次锐减近七成,线上化、年轻化成求生关键。

据《联合早报》统计,2020年冠病疫情之前,七月歌台曾创下一个月500场的纪录;2024年,歌台场次缩减至约160场,今年预计还会继续“缩水”。主办方普遍面对经费不足、青黄不接等挑战。

拥有32年歌台经验的艺人李佩芬感受尤为深刻。“歌台文化要延续,当然要有新血,我希望这个行业有更多的后浪进来。” 她语气笃定,也透着几分无奈。

以幽默主持和动人歌声征服观众的佩芬认为,歌台的未来有赖更多年轻人加入。(视频截图)
以幽默主持和动人歌声征服观众的佩芬认为,歌台的未来有赖更多年轻人加入。(视频截图)

李佩芬在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她回忆道:“大环境的改变让歌台场次一年不如一年。大家对歌台的传统文化不太重视,社会地位也不是很高。” 

现场人潮锐减  直播观众倍增

她也观察到,疫情后歌台的现场观众人数锐减约五至六成,但线上观众却显著增加。“以前现场可能有800人,现在剩大概300人。年龄层来说,还是以乐龄人士为主;年轻人占一成,他们来看歌台,多数是跟艺人拍照、直播、录像放到社媒上。”

在一场七月歌台的表演中,19岁的侯威铭在人群中熟练地支起三脚架,调整好手机镜头,准备直播。他告诉记者,直播是他的兴趣,歌台直播的观看人数比他平时的游戏直播更受欢迎,“我发现好多人对歌台很有兴趣,有时候会超过3000人观看。”

威铭是台下少数的年轻观众之一。喜爱福建歌的他,晚上会与母亲一同到场支持歌台,也会在他个人社媒平台上直播歌台演出。(视频截图)
威铭是台下少数的年轻观众之一。喜爱福建歌的他,晚上会与母亲一同到场支持歌台,也会在他个人社媒平台上直播歌台演出。(视频截图)

正在就读电气工程与物联网的他,周末晚上会与母亲到场支持七月歌台。他说:“我喜欢听福建歌,喜欢陈雷、小凤凤的老歌,喜欢歌台主持人幽默对话。” 

年轻台主的新尝试

穿梭于台前幕后的陈诗雅(26岁)在大学时攻读商业管理,是“旅者歌台”第二代接班人,也是本地最年轻的台主之一。她从小跟随父母跑歌台,三年前在父亲鼓励下接手歌台生意。

白天,她是一名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傍晚,则化身为歌台总监,安排乐队、司仪、歌手、灯光、音响、搭台设计等工作。农历七月是她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

毕业于商业管理的诗雅认为,歌台不仅承载着文化传承的意义,同时蕴含着巨大的商业潜力。(视频截图)
毕业于商业管理的诗雅认为,歌台不仅承载着文化传承的意义,同时蕴含着巨大的商业潜力。(视频截图)

她接手后开设社媒账号,制作短视频宣传歌台,“年轻人现在都比较喜欢看TikTok、Instagram,很少会在现场坐几个小时看。” 她也会安排年轻、亮眼的歌手登台,或邀请网红歌手客串,增加流量。

为了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在表演曲目上她尝试加入网红歌曲,但效果不一。“像《学猫叫》年轻人虽然很喜欢,但现场反响却一般,毕竟大多数现场观众还是以乐龄人士为主。《浪子回头》《我们不一样》反而老少咸宜,有些年轻人听到熟悉的歌就会停下来看,大多是短暂逗留。” 

对歌台的情感与文化记忆

追歌台超过20年的黄玉香(32岁),是李佩芬的助理,也是铁杆粉丝,目前以无偿的方式管理社媒平台,负责发布视频和脸书粉丝页。“我从小在家听方言歌曲,在新加坡只有在歌台才听得到。歌台让我觉得快乐、轻松。” 

从小爱看歌台的玉香,追歌台已超过20年。对她来说,下班后最期待的休闲就是看歌台。(视频截图)
从小爱看歌台的玉香,追歌台已超过20年。对她来说,下班后最期待的休闲就是看歌台。(视频截图)

对她来说,歌台不仅是娱乐,更是文化传承。她认为,歌台带有一种浓厚的本地草根情感,“它让我回忆起以前和家人朋友一起看歌台的时光”。

虽然场次减少的趋势难以避免,但李佩芬乐观地认为,歌台不会完全消失。她说:“歌台和宗教庆典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歌舞升平,它能带来一定的吸睛点。”

她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加入歌台行业,“不管是做音响、乐手、主持或唱歌。歌台也是一个可以维持生计的行业。” 陈诗雅也有类似期许:“我鼓励年轻人去接触歌台文化,它是节目活动策划,也可以带来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