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本地青年不只在乎工作与收入,他们更渴望从职业中获得成就感,也希望社会能接纳多元的成功定义。

去年11月至今年5月,超过5万名本地青年和相关利益方,参与由文化、社区及青年部和全国青年理事会主办的多场对话,提交了逾20万份意见,内容涵盖教育与职业发展、身心健康、人际关系,以及公民参与等议题。

根据反馈,青年在关注职业发展与财务前景的同时,超过三分之二也希望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与意义。

六成青年则期待社会能接纳多元的成功定义,并希望得到更多支持,帮助他们应对社会的期待与压力,并在失败后重新站起来。

本地青年也展现出回馈社会的意愿。超过一半的青年希望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愿意定期付出时间帮助他人和社区;近一半期待有更多平台发挥所长。

延伸阅读

未来三年料支持逾3000人 共享空间助弱势青年提升就业技能
未来三年料支持逾3000人 共享空间助弱势青年提升就业技能
首个由青年主办跨文化展演活动 促进多元背景青年交流
首个由青年主办跨文化展演活动 促进多元背景青年交流

另外,有六成以上的青年希望新加坡成为多元包容、充满善意的社会。

这些意见将汇聚成“新加坡青年计划”(SG Youth Plan)。这是一份由青年参与制定、以青年为对象的五年蓝图,旨在支持他们的理想与需求,助力成长与发展。

梁振伟:政府将继续支持青年追梦

文社青部代部长兼教育部高级政务部长梁振伟,星期六(9月6日)在新加坡青年论坛(SG Youth Forum)上说,政府将继续支持青年大胆追梦,并创造更多机会,让他们发挥影响力。

梁振伟说,尽管青年成长于数码时代,他们依然渴望真实的连结。“我们需要重新点燃‘甘榜精神’,打造一个更有凝聚力的社会,以应对其他社会出现的裂痕与分歧。”

青年论坛是青年计划的重要里程碑,近千名青年和合作伙伴星期六齐聚滨海湾金沙会展中心,通过对话、工作坊,以及由他们主导的预算编制活动,讨论如何为社会做出贡献。论坛由青理会主办,并获得文社青部支持。

参与者盼新加坡更具凝聚力 青年更敢于尝试

今年4月在文礼区发起“HOMEwarmers”计划的理工学院生蔡佳乐(18岁),每两周便带领义工走访独居长者,陪伴他们用餐聊天。他说,食物能成为桥梁,让青年与长者建立信任与感情。

在论坛对话会上,最打动他的是讨论要建立“我们为先”(We First)的社会,而不是“我为先”(I First)的社会。他说:“如果我们能有‘我们为先’的心态,新加坡就能成为一个更有凝聚力、更关怀的社会。我的项目也是以这个为出发点,不是关于我们自己,而是要关心长者。” 

蔡佳乐(左)在文礼区发起“HOMEwarmers”计划,定期做家访,陪伴独居长者用餐聊天;谢颖敏(右)则领导新加坡青领协会,推动创业课程和导师计划,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与抗压能力。(叶振忠摄)
蔡佳乐(左)在文礼区发起“HOMEwarmers”计划,定期做家访,陪伴独居长者用餐聊天;谢颖敏(右)则领导新加坡青领协会,推动创业课程和导师计划,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与抗压能力。(叶振忠摄)

长期从事青年工作的谢颖敏(38岁),作为新加坡青领协会(Halogen)的总裁,在过去10多年推动创业课程和导师计划,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与抗压能力。

她指出,许多青年在信息过载和社会期待下容易迷失,但只要获得适当资源和引导,就能发现潜力。“青年不需要等到成为企业家才改变世界,更重要的是拥有创业心态,敢于尝试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