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全新的《圆梦不为一己,旨在成就全体》专题系列将聚焦一群怀抱热情与远见的年轻革新者,了解他们如何努力革新各自的领域,同时提携他人一把。系列首篇的主角是万宇恩,她梦想在新加坡建立一个人人都能走进、人人都着迷的马戏团。

点击观看视频,听万宇恩分享她追梦的心路。

马戏团吸引万宇恩的,不是后空翻,不是旋转火舞,不是倒立,也不是人体叠罗汉。

真正让她着迷的是在空中飞翔。这些动作悬空进行,时而穿过圆环,时而上演惊心动魄的空中飞人秀。

在访谈中,她直言:“这就是我。我热爱所有的空中项目,也热爱一切倒挂形式的表演——那瞬间充满着一种魔力,更是演出的高光时刻,促使我全情投入。”

万宇恩今年28岁,15岁时她就怀抱加入马戏团的梦想。她不记得究竟是什么点燃了梦想的火苗,但依稀记得在尼可频道动画片《降世神通:最后的气宗》(Avatar: The Last Airbender)里,在马戏团担任杂技演员的泰丽一角让她产生很大的共鸣。

当时她虽未受过马戏团训练,却已能清晰想象“自己身处马戏团”的未来。

那些年里,她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表达自我。2015年10月28日那一天,她在一连串的贴文里兴奋地写道:“怎么大家都睡了?有人还醒着吗?我的天,我无法按捺激动的心情。”

“谁能听我讲这个超棒的马戏点子吗?我的未来我已经计划好了。”

然而,回应寥寥。

“别在新加坡做”

每当她向人提及要在本地创建马戏团的计划,得到的回应往往是劝阻。“他们会说,别在新加坡做。这里什么都没有。”

“如果你想组个马戏团,应该去中国,不然就去美国。哪里都比在这里合适。如果选择留在这里,你的梦想只会破灭。”

但这些不仅没让她却步,反而让她的意志更坚定、欲望更强烈。她下定决心追寻自己的梦想,创建一个一周七天都能为观众表演的马戏团。

娇小活泼却意志坚定的万宇恩样形容自己的梦想:“就像去美国一定会去百老汇一样,我希望我们的马戏团能成为新加坡访客必看的演出。”

在她追梦的道路上,父母起着很大的影响。她表示:“我父母总是鼓励我们放大人生格局,用自己的能力去制造影响力。”

她从父亲万义弘那里学到了跑酷。从母亲梁晶晶获得七岁起便开始学习华族舞蹈的机会。父亲建筑公司里的脚手架设备成了表演道具,母亲则帮忙为表演者缝制服装。与此同时,妹妹万宇宁负责记录她的演出。

万宇恩在家中八个兄弟姐妹里排行老二。2017年,她入读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专攻现代舞和芭蕾舞。但她不满足于此,利用在咖啡厅和奶茶店兼职打工的积蓄,远赴澳大利亚、菲律宾、美国和日本,向专家拜师学艺,以接受更深广的训练。

间中,她与新加坡数个团体取得联系,向他们学习新的技艺并同台表演,包括一组空中飞人表演团、一组徒手健身训练团以及一个空中艺术社群。

起步与分歧

2020年,在疫情最严峻之际,她和前合伙人许家升(人名译音)联合创立Circus of Altrades(谐音自 “Jack of all trades”,意为“样样通”),把演出者聚在一起,以便在商业机会稀缺之际仍能上台。

政府组屋底层和游乐场成了他们的训练场地。马戏团制作出一部数码视频,并在2021年于现已停业的Projector戏院独家放映,吸引了约500名观众。

万宇恩透露:“反应非常好,很多人表示他们等不及要看我们现场表演了。”

同一年,她创立了新加坡马戏学院(Circus Academy of Singapore),为各年龄层学生提供多种马戏课程。迄今,在五名教练协助下,她已经培养了超过100名学生;其中五人继续走上职业之路,已是专业表演者或正朝专业迈进。2023年,万宇恩和Circus of Altrades的团队产生了分歧,因而决定独自另谋发展。

(左起)21岁的杨燕、34岁的许颂恩、28岁的万宇恩、29岁的胡文通和32岁的陈庆洲一起表演倒立。(图/新报业媒体)
(左起)21岁的杨燕、34岁的许颂恩、28岁的万宇恩、29岁的胡文通和32岁的陈庆洲一起表演倒立。(图/新报业媒体)

一年后,她带领新组建的Frisque Sg团队,执导并制作了标榜为新加坡最大马戏团的演出,汇聚了50名以本地演员为主的表演团队。她将演出命名为《来Frisque一下Leh!》。她解释道:“Frisque意为活力生活,这个标题就在邀请大家尽情去活。”

演出于2024年12月12日至15日在滨海湾金沙举行。90分钟的现场马戏盛宴包含杂技、火舞、杂耍等精彩环节,六场演出共吸引7200名观众。

“更大、更精彩”

万宇恩表示,2026年的续作将会办得更大更精彩。在这策划演出之际,她不断琢磨如何塑造团队的独特性,以及为演出注入更多新加坡元素。

她说:“马戏演出指挥(ringmaster)的角色很关键,他一定要和观众以英语、甚至是流利的新加坡式英语沟通。”

“我们会稍微偏离传统马戏的框架,融入小丑的元素,不过,不会是那种涂满夸张妆容的传统小丑。”

“至于动物,我希望演出可以有一头狮子,或许也加入其他动物。”

当然,也有难题待解。“我们时常都是分头行事。学的东西也是靠自学的,没有一张现成蓝图。我的脑里有画面,但要把演出的构思从想法搬到现实舞台,非常耗时。”

万宇恩15岁时就梦想要加入马戏团。(图/新报业媒体)
万宇恩15岁时就梦想要加入马戏团。(图/新报业媒体)

曾经,她的舒压良伴是男友谢亦鸿(26岁),他是一名在她演出中弹吉他的音乐人。

万宇恩坦言:“我也必须招揽赞助商。商业运作我并不在行,我比较懂创意。我们主要仰赖票房收益,不过我也希望演员们能得到体面的报酬。”

公众支持同样是个课题。她解释道:“我得说,许多新加坡人不相信本地人也能做出顶级演出。”

“某种程度上,我们的观众原本以为只会看到像汇报演出那种水平,不过,看了以后却被我们的实力震撼。但这些,往往只限于那些愿意给我们一个机会的人。”

‘让梦想成真的地方’

万宇恩是华侨银行正在进行的广告活动里其中一名追梦人,本系列报道也是由华侨银行呈献。

尽管面对重重挑战,她仍坚持在新加坡举办演出。

她坚定地说:“越多人跟我说我在这里做不大,我就越想在这里做,并要证明给他们看,在这里是行得通的。”

停顿片刻后,她继续道:“有时候,我认为让新加坡有本地马戏团这个念头,已不只是‘拥有一个马戏团’那么简单。老套一点讲,它关乎一个能让梦想成真的地方。我认为我在做的,就是去对抗‘新加坡是梦想终结之地’这种观念。”

“如果像马戏团这么天马行空的事都能取得成功,那么我认为任何人都能做好任何事。”她补上一句,仿佛也在解释自己的信条:“你纵身一跃,并相信自己总会落地。”

过去,新加坡曾有过马戏团,也曾迎来巡回马戏团的演出。1902年,《海峡时报》就报道过一头老虎从进驻美芝路的巡回马戏团溜出一事,莱佛士书院时任校长将藏匿在莱佛士酒店一张台球桌下的它给击毙。

(左起)万宇恩、许颂恩、胡文通和杨燕展示杂耍阵型。(图/新报业媒体)
(左起)万宇恩、许颂恩、胡文通和杨燕展示杂耍阵型。(图/新报业媒体)

摄影集《Life Beyond The Big Top》则捕捉了1932年在新加坡成立的大天球马戏团丰富的历史,这个马戏团一直办到1980年代左右。本地也出现过其他相关团体,不过并不是常年演出。

“要执着,并自信”

万宇恩的导师克里斯·卡洛斯(Chris Carlos),以“非凡出众”来形容这名徒弟对马戏技艺所展现出的热忱。常驻澳大利亚的他也是Spin马戏团的创办人。

他在电访中说道:“在重视财务稳定往往胜于个人热情的新加坡,要在表演艺术成长很难。但宇恩一直在做,也带动了不少人投身这行。”

“要取得成功,你必须执着到底,并具备坚定的自信心,相信一定能守得云开见月明。这很重要,因为会有很多不看好你的人。”

“不过,在TikTok时代,观众较少接触到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因此表演艺术对社会来说越发显得重要了。”克里斯殷切希望万宇恩能梦想成真。

他加以补充:“艺术能激发思考,它理应在任何社会中拥有一席之地。”

万宇恩与胡文通一同展露身手。即便面对不少挑战,她仍然想在新加坡举办演出。(图/新报业媒体)
万宇恩与胡文通一同展露身手。即便面对不少挑战,她仍然想在新加坡举办演出。(图/新报业媒体)

今年21岁的杨燕是万宇恩马戏团的一员。她原本向往成为一名专业舞者,但在加入马戏团后,她确信即使舞蹈事业未能如愿,这里也能为她提供另一条发展道路。

团内另一员是陈庆洲。32岁的他有着几年啦啦队和街舞表演的经验,而马戏团似乎成了他发挥多方面表演兴趣的最佳地方。他说:“Frisque为我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这份工作让我把各项技能与教学、指导结合在一起。”

陈庆洲说:“我热爱表演。站在台上虽然会紧张、焦虑,不过却让我将人生烦恼全抛在脑后。看见一张张的笑脸,我沉醉其中。演出结束时,虽然累,却是真开心。”

本文首刊于《海峡时报》。

【本文由华侨银行呈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