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环境改变,母语逐渐式微,很多学生觉得华文难学,但华文教师依然没放弃,想方设法以新颖的教学方式,让学习更有趣。

一代一代华文教师坚定的信念,体现新加坡建国历程中重要的精神,这种几乎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对未来的国家建设也至关重要。

新报业媒体华文媒体集团社长李慧玲,星期六(9月6日)在集团主办的谢师宴致辞时,感谢华文教师培养一代代学子,即使面对教育改革和环境改变的影响,依然迎难而上,坚持德育并重,文化传承的工作。

我国在1987年统一语文源流,除了母语,所有科目的教学语言改为英文。李慧玲说,新加坡建国60年当中,前半段的时间里重大的教育政策改革,包括统一语文源流。教师首当其冲,本来以华文教学的教师,职业前景出现许多未知数;原本教华文的教师,虽然工作不直接受影响,但士气受到打击。

那个时期,华文作为单科,肩膀更加沉重,尽管是第二语文,还承担灌输文化价值观的角色。但在她那一代学子的记忆里,尽管面对语文程度低落的现实,教师仍坚持教导学生“求知识”和“学做人”。

延伸阅读

特选学校前校长齐聚谢师宴 盼华文教育薪火相传
特选学校前校长齐聚谢师宴 盼华文教育薪火相传
端蒙中学停办31年不忘师恩 校友会包六桌宴请35名老师
端蒙中学停办31年不忘师恩 校友会包六桌宴请35名老师

李慧玲说:“老师们个人黯然神伤,却从来没有放弃我们的德育。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依然在教我们什么是‘牺牲小我,完成大我’;教我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教我们‘造福人群’。这些道理我们在学校的时候不一定明白,但是渐渐长大后,也都成为我们‘学做人’的一部分,引导我们怎么待人处事,提醒我们做有用的人。”

面对社会环境改变,华文教师如今也须应对各种挑战。

“很多学生觉得华文很难学,甚至有一段时间,很多华族家长和学生在问,为什么需要学华文?华文老师因此承受很大的压力,学生华文学不好,怪的包括华文老师。”

李慧玲说:“但是老师们依然没有放弃,除了苦口婆心,他们也想方设法,设计新颖的教学方式,让学习更加有趣……这种几乎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也是我们继续建设更好的新加坡时,至关重要的。”

华文媒体与母语教育存在共生关系

她也指出,面对母语水平普遍下降,文化底蕴越来越单薄的担忧,华文媒体在本地市场占据的份额越来越小,新闻工作者也感觉越来越吃力,常常也会有时不利兮的感慨。

“但是每每想起当初没有放弃我们的老师,每每想起他们的坚韧不拔,想起他们给予我们的文化熏陶,我们也从中找到力量。”

在道路昏暗的年代,教师继续作学子的明灯,相信文化传承是国家前进不可或缺的,体现薪火相传的意义。9月6日适逢华文媒体集团旗下《联合早报》的102周年庆。早报由《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合并而成,《南洋商报》于1923年9月6日创刊。

李慧玲说,作为一个“有根,有记忆”的媒体机构,集团也要饮水思源,感谢给予支持的人。在新加坡庆祝建国60年之际,集团倡议主办谢师宴,向华文教师以及曾经用华文华语教导不同学科的教师致谢。

“老师们为我们培养了一代代的新闻从业员,也培养一代代的华文报读者,让我们作为新加坡的华文媒体,得以在这片土地上,把根扎得深。”

谢师宴由华文媒体集团主办,新加坡华文教育学会联办,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与韦立国际集团联合呈献,以便以谢物流(Ebenezer)赞助,并获得淡申新民基金、秋斋艺术基金、新加坡报业基金会、黄山忠先生及李德龙律师鼎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