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历60年的建国历程,在构建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方面已经建立一股稳定的力量。但南洋理工大学终身荣誉教授郭振羽提醒,作为一个移民社会,我国身份认同的发展旅程“没有终点”。面对世界局势的巨大变化,以及新移民来源的多元,我国社会融合的过程将变得更加复杂。

继2022年与新加坡社科大学中文部教授罗福腾合著《多元和统一:新加坡的语言与社会》,现年85岁的著名传播与社会学者郭振羽今年8月配合建国60周年,推出华文新书《新加坡国族建构之路:文化、语言与传播》。

书中汇集郭振羽的演讲、他为《联合早报》《怡和世纪》《亚洲周刊》等刊物撰写的文章,以及专题研究中的重点论述。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和第二部分聚焦新加坡国族认同的形成与语言规划的历史脉络,以及文化与传播如何在社会变迁中发挥关键作用。第三部分则收录作者追思多位文化学者的纪念文字,以及对自身生命经验的反思。

分享多年来观察与出书心得

已退休的郭振羽身穿红白色的衬衫、拄着拐杖,缓缓地坐上家中沙发,向《联合早报》记者分享出书心得,以及多年来对本地多元社会发展的观察。

此次出书一方面是配合建国60周年的好时机;另一方面,距离他上次出书已有几年的时间,之后他陆陆续续撰写了不少文章,当中较多以中文书写,他认为差不多是时候整理他的作品了。

延伸阅读

观察政治学者陈庆文发表首本论文集
观察政治学者陈庆文发表首本论文集

郭振羽五年前也曾出版过一本随笔《杏坛听雨》,他笑说本以为那已经是“最后一本书了”, 但“现在又来了最后一本,也就可以了”。

对新加坡这个年轻的国家来说,国族建构向来是历任领导人高度关注的议题。建国总理李光耀2011年在《李光耀:新加坡赖以生存的硬道理》对话录的推介仪式上致辞时曾提出,新加坡是在人民都没有共同点的基础上慢慢建立起来的,今天所谓的新加坡人只能算是个概念。他认为,按当时的进展,新加坡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国家,或许还要多四五十年时间。

郭振羽在书中引述了李光耀这段话,说明不论是“新加坡人”还是“新加坡华人”的身份认同,都是须要持续努力且尚待完成的旅程。

他受访时进一步阐述,新加坡作为一个移民社会,不断会有新移民进来。这是新加坡的一个特色,人口变动的过程永远存在。

郭振羽1940年出生于中国福建,成长于台湾,随后赴美国深造,曾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任教。1973年,他应聘来新执教,一待就是超过半个世纪,不仅亲眼见证也亲身参与了新加坡的建国历程。

初到新加坡时,当别人问他是哪里人,郭振羽都不知道如何回答。如今面对同一个问题,他则毫不犹豫地回答“新加坡人”。

过去60年来,新加坡通过国民信约、国民服役、国庆庆典等方式,建立起一套构建多元社会的模式,也克服了华校生和英校生的分歧。郭振羽认为,我国长期以来建立起一股稳定的力量,国人知道怎么处理多元社会的议题,包括知道如何对待新移民。

但郭振羽提醒,这不代表身份认同的建构之路已经完成,新加坡的身份认同建构过程将是持续的,没有终点。新加坡人口结构会一直变化,“当你适应了原来的人口结构之后,该出现的变化还是会继续出现”。

即便是作为本地最大群体的华人,同样也是多元的。郭振羽概括,自新加坡开埠以来,华人社群从19世纪的海峡华人和过番客之分,到20世纪的华校生和英校生分歧,再到21世纪以后的原居民和新移民的矛盾,长期存在必须磨合的问题。

新加坡特殊之处在于多元

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郭振羽指出:“中美之间关系的变化,整个世界大局势的变化,对新加坡的影响特别大。这种影响会把我们的社会拉扯到什么程度?不敢说,我们只能理解到有这个新的现象出现。”

他举例说,如今中国国际影响力增加,新加坡不能完全靠中国,也不能不管中国,“这中间有个复杂的平衡,这是我们要拿捏的地方,对新领导层来说并不容易”。

此外,我国新移民不再像过去般,大部分来自中国,现在移民的背景更多元化,也来自东南亚各个国家,这意味着我国多元社会融合的过程会变得更加复杂。

至于他希望这本书能带给读者什么启发和思考,郭振羽强调,新加坡始终是多元社会,“多元之中怎么能够统一、减少矛盾?我对新加坡的观察是,保持多元是重要的,这是它特殊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