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已逐渐融入新加坡人的日常生活,但对于依靠AI提供理财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建议,公众仍然保持谨慎。
市场调查公司 Milieu Insight 近期对1000名16岁及以上的新加坡人进行线上调查,星期三(9月10日)发布结果。调查显示,约八成受访者会将AI用于个人用途,凸显AI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程度。
年轻人尤其活跃,其中16岁至24岁群体中,有四成表示“经常使用AI”,其中一半会利用AI进行创作辅助,例如写作、艺术创意或图像生成。
尽管使用范围广,大多数人使用频率不高。87%的受访者每天使用AI的时间不足30分钟,主要集中在信息搜索、旅行或活动规划,以及创作辅助。
多数受访者对AI持正面态度,但仍然会把AI作为辅助工具,并非完全取代专业人士。
约三分之一的受访者曾用AI部分替代专业服务,但在财务和心理健康等涉及高风险决策的领域,使用率显著下降。只有16%的人会依赖AI提供财务建议,14%会通过AI寻求心理健康支持或促进疗愈的谈话。
这反映公众对AI可能带来错误或误导信息的担忧,以及对人类专业判断的依赖。
不同年龄层顾虑各有不同
不同年龄层的顾虑也各有不同。年轻受访者中,61%更担心得到错误信息,54%担心对AI过度依赖;55岁及以上群体中,51%则更担心失去人性化关怀。
在信任度方面,37%年龄16岁至24岁的年轻人,认为AI能够理解个人需求与偏好,但在55岁及以上群体中,59%认为AI只“偶尔”理解他们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59%的年轻人表示不希望AI取代人际互动。
深度伪造(deepfake)同样是新加坡社会面临的潜在风险。虽然94%的受访者未曾直接成为攻击目标,但部分人确实受网络诈骗、错误信息或假新闻所误导。
年轻人更常接触相关内容,23%表示几乎每周都会看到疑似深度伪造内容,而近半数55岁及以上受访者则称很少遇到。
随着声音克隆与冒充诈骗案例增加,风险正逐渐浮现。在受影响的人群中,超过三分之一表示心理健康受到负面影响,但多数人只是调整隐私设置或告知亲友,正式举报案例仍属少数。
调查显示,尽管94%的受访者认为深度伪造是一个“中等严重”的问题,但仅38%认为现行法律能提供足够保护。这反映公众的担忧与监管保障之间有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