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拓展特需学生的就业机会,长老会社区服务推出“银龄关怀培训计划”,帮助轻度智力障碍或自闭症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同时为人手紧缺的护老领域注入新动力。

这是继“托儿助理培训计划”和“乐龄护理助理培训计划”后,长老会社区服务试行的又一新计划。

银龄关怀培训计划(CareAbilities Programme)由协立生活基金(Enabling Lives Initiative Grant)支持。这项基金由新加坡赛马博彩管理局资助,并由新加坡协助残障者自立局(SG Enable)管理。另外,凯德希望基金也为计划提供额外资金支持。

在为期两年的试点中,银龄关怀培训计划将为学员提供长达12个月的全职培训与实习机会。学员在接受系统化培训时,也能进入社区护理机构工作,掌握实用技能,胜任相关岗位,从而协助满足这些机构的运营需求。

长老会社区服务总裁林贤文博士受访时指出,计划将每半年招收一批学员,每批不超过15人,以确保课程能因材施教。虽然课程大纲一致,但学员背景不同,因此需要个别指导。现有资金可支持两年,预计可培训约48名学员。

延伸阅读

教育部首办特殊教育教师展引500人报名
教育部首办特殊教育教师展引500人报名
工教院实习与就业辅助计划扩大 更多特需生受惠
工教院实习与就业辅助计划扩大 更多特需生受惠

课程安排方面,前三个月以课堂学习为主,并穿插实习;其余九个月则以实习为主,学员每隔六至八周须返校上一天课。学习强调理论结合实践,先讲解基础知识,再通过实际操作加深理解。课程将于明年1月开课。

培训合作单位包括:乐龄关怀机构、活跃乐龄中心、护理中心、疗养院及社区医院等。所有学员须经过面试,以了解他们对护理工作的兴趣、个人素质、卫生习惯及理解能力。

与过去的计划不同,这次的银龄关怀培训计划招生对象,不再局限于特殊学校学生,还包括工艺教育学院和理工学院的特殊学生。

林贤文指出,针对特殊学生的训练难以保证百分百成功,因此在筛选时会尽量降低不适合的情况。课程时长也从以往的三和六个月,延长至12个月,以提高就业成功率。

他说,学员在职场上须克服适应与沟通等挑战,因此培训除了涵盖硬技能,也更注重提升沟通和决策能力。

未来,长老会社区服务还计划开设物业管理、活动管理及运动管理等课程。

社会及家庭发展部兼律政部高级政务次长蔡瑞隆(中),星期四为长老会社区服务的“银龄关怀培训计划”主持推介。(特约陈福洲摄)
社会及家庭发展部兼律政部高级政务次长蔡瑞隆(中),星期四为长老会社区服务的“银龄关怀培训计划”主持推介。(特约陈福洲摄)

蔡瑞隆:下一阶段核心是合作

社会及家庭发展部兼律政部高级政务次长蔡瑞隆,星期四(9月11日)为新计划主持推介。他致辞时说,2030年加强残障服务总蓝图(Enabling Masterplan)已进入实施的第三年,正稳步朝着将残障人士就业率提升至40%的目标迈进。截至目前,残障人士就业率已从2019年的28%,提升至约34%。

他强调下一阶段的核心是合作,重点在于扩大就业机会、培育包容型雇主,以及提升培训导师的能力。

现年29岁的刘善蔚,自2023年完成长老会社区服务的乐龄护理助理培训计划后,便在Sparkle Care乐龄护理中心工作,至今已有两年多。三个月的培训课程主要教授清洁、卫生及基本健康检查知识。

谈到投身护理工作的决定,他说,在读书期间曾在护理中心服务过,家人也都非常支持。他觉得与长者交流轻松愉快,也容易沟通,同事间的互动也很好。

“虽然有时候比较忙,老人家的需求也很多,但我会慢慢来,一个一个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