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战场日益复杂、科技快速演进,未来战争将由有人与无人系统的深度整合主导。新加坡武装部队在今年铸刀演习全面检验“多层次作战概念”,通过无人机与军机的紧密协同,探索提升侦察与打击效能。

两年一度在美国爱达荷州蒙廷霍姆举行的“铸刀”演习(Forging Sabre),是新加坡武装部队唯一能够完整演练实战链条的军事演习,涵盖从目标发现、情报整合与分析、指挥官决策,到最终实弹打击的全过程。

今年的演习中,有历来最多无人机在前线充当“传感器”,搜索并确认目标后,将信息传回指挥中心,经情报整合与分析,再下达给有人操控的战机和直升机进行打击。这包括三架大型无人机苍鹭一号(Heron 1)。

苍鹭一号操控员、第119中队张荣豪上尉受访时指出,苍鹭一号具备更长航时和更大覆盖范围,能在战场上持续充当“空中之眼”,为前线部队提供广域态势感知。它具备激光指示目标能力,是本届演习中唯一能执行此任务的无人机。

微型无人机助力作战 灵活韧性大提升

但随着更多微小型无人机的加入,苍鹭一号的任务有更多无人机分担,可专注于高空广域搜索;微小型无人机则能够在低空飞行,或在云层覆盖、信号受干扰等复杂环境中继续执行任务,与高空军机形成优势互补。

延伸阅读

我国订购首架F-35战机明年底交付
我国订购首架F-35战机明年底交付
美战争部更名后首名外国防长到访 陈振声与赫格塞斯重申新美防务关系
美战争部更名后首名外国防长到访 陈振声与赫格塞斯重申新美防务关系

张荣豪说:“这种分工不仅降低了对苍鹭一号的单一依赖,也显著提升整体作战的灵活性与韧性。”

苍鹭一号的体型与同时参演的微小商用无人机形成鲜明对比。作战概念与战术中心处长林瑞安中校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指出,这两类无人机体型的差距凸显演习中无人机种类的广泛覆盖。他强调,关键不在于单独运用各类军用飞机的能力,而是要整合它们的独特价值,发挥整体协同效应。

林瑞安说,从当今世界各地的冲突中也能看出,无人机和军机的整合是不可避免的发展方向。“未来在能力建设和作战发展上的决策将不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选择,而是必然的混合搭配。”

新加坡空军的苍鹭一号(Heron 1)无人机翼展16.6米、机身长8.8米,体型接近战机,可连续飞行逾24小时,为部队提供广域侦察与目标指示能力。(林明顺摄)
新加坡空军的苍鹭一号(Heron 1)无人机翼展16.6米、机身长8.8米,体型接近战机,可连续飞行逾24小时,为部队提供广域侦察与目标指示能力。(林明顺摄)

本届演习出动的攻击性装备还包括F-15SG战机、升级版F-16战机和AH-64D阿帕奇直升机。在无人系统的配合下,这些军机不仅能够更精准地锁定和获取目标信息,还能显著缩短从侦察到打击的反应时间。

动态打击链显威力 实时情报缩短反应时间

阿帕奇直升机是整合侦查和打击作战体系的军机,能在昼夜条件下执行任务。与战机及无人机相比,阿帕奇直升机能够在低空飞行,补充不同角度的侦察与打击能力。

参与演习的阿帕奇直升机飞行员傅钜壬少校受访时指出,阿帕奇与微小型无人机虽没有直接的实时数据链,但无人机收集到的情报会传至指挥所,再下达给阿帕奇执行任务。

“有了更多无人机协助,阿帕奇能够更快接收目标信息并展开打击,整体作战节奏明显加快。”

F-16战机飞行员陈俊权上尉受访时指出,无人机在“动态打击链”中扮演关键角色,能在战机抵达前就先行锁定并持续追踪目标,提供实时情报更新。

他说:“过去我们到达目标空域后,还需要额外时间进行搜索。现在无人机能提前把目标坐标和态势传送给我们,让我们一抵达就能快速锁定,直接进入打击流程。”

F-16战机飞行员陈俊权上尉说,无人机可在战机抵达前先行锁定并追踪目标,传回实时情报,让飞行员抵达空域可更快展开打击。(林明顺摄)
F-16战机飞行员陈俊权上尉说,无人机可在战机抵达前先行锁定并追踪目标,传回实时情报,让飞行员抵达空域可更快展开打击。(林明顺摄)

F-15战机后座的武器系统操作员张淑慧上尉说,传统的近距空中支援主要依赖地面部队呼叫空袭,而动态打击则通过无人机、地面部队与指挥所等多元情报来源的结合,具备更强的整合性,打击效率和准确性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