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演进,数码设备已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现代父母在育儿方面得应对不一样的挑战,须要借助各方的援助,以更好地协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数码设备使用习惯。

数码发展及新闻部长杨莉明在一个播客节目中,就数码环境中育儿一事发表看法时指出,现代孩童的生活环境不同于他们父母成长的年代,而为人父母者也没学过要如何在数码环境把孩子带大。

孩子未必遵从父母的指示,也可能不愿意分享自己在网上的活动情况,因此父母或无法施力协助孩子减少使用数码设备。此外,现代孩童是“数码原住民”(digital natives),即使父母就所能接触的网络内容和数码设备使用时长设下限制,孩子也有办法绕过这些限制。

数码部的“数码时代育儿调查”显示,只有37%的本地家长有信心能有效指导孩子良好地使用数码设备,而有59%的家长认为政府须在这方面提供更多援助。

杨莉明说:“我真觉得需要一整村人的力量(来带大孩子),只不过这个村庄看起来不一样,如今的村庄融入了数码元素。不论是哪一代人,育儿都不容易。当今这一代父母很难理解孩子所处的环境,因此我们相互支持、社区团结起来提供援助,显得尤为重要。”

延伸阅读

数码部调查:逾半二至六岁孩童每日屏幕时间超标
数码部调查:逾半二至六岁孩童每日屏幕时间超标
研究:年纪越小接触屏幕越久 对身心健康伤害越大
研究:年纪越小接触屏幕越久 对身心健康伤害越大

父母以身作则 孩子才会有样学样

好爸爸中心(Centre of Fathering)的学校项目经理阿尔森(Alsen Chanamuto),也参与播客节目的录制。他指出,父母须以身作则,减少使用数码设备,孩子才会有样学样。

他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现代父母自身也在全新的数码环境中探索,所以他不认为现代父母在育儿方面过分依赖政府的援助。他说,父母的挑战不再仅仅是设定数码设备使用的时间限制,还包括引导孩子如何思考、应对网络的影响,并在处处潜藏无形数码威胁的世界中保持安全。

“看似‘依赖’的行为,往往是父母希望与学校、社区团体和政府合作,以便孩子能在不同环境中获得一致且更健康的信息。与其说是转移责任,倒不如说是父母希望避免独自面对挑战。”

阿尔森接触过的某一个个案中,儿子把时间都用在玩电子游戏上,越来越少与家人交流,也愈发不回应家人的谈话。父亲在参加了好爸爸中心的活动后,了解到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联系才是问题所在。

这名父亲积极花时间陪伴儿子,彼此间建立起更密切的关系,儿子过后更愿听取父亲的意见,就数码设备的使用时间共同定下合理的限制。

新加坡管理大学李光前传播与科技教授林珊珊受访时指出,社交媒体平台的无限滚动、算法识别和内容传递等设计功能,给用户提供非常具吸引力的定制信息流。

“越来越多业者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吸引用户与虚拟形象进行对话,提升了平台的粘性,使人们在网上的时间变长。而非专业创作者的内容,看起来也更真实,因此尤其能引起孩童的共鸣。”

我国政府继续强化法律 保护孩童免受网络危害

我国政府表示会继续强化法律来更好地保护孩童免受网络危害,包括之前已实施互联网行为准则,减少网络有害内容对本地用户的影响,以及降低用户(尤其是孩童)接触有害内容的风险。

数码部也将向国会提呈法案,设立互联网安全委员会(Online Safety Commission)。因网络内容受到伤害的人届时可通过委员会,向加害者要求撤下内容并索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