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卫理公会直落亚逸礼拜堂把五脚基墙体加厚加强,利用天台钟声提醒公众躲避空袭,成了人们的避难所。
卫理公会直落亚逸礼拜堂(Telok Ayer Chinese Methodist Church)是本地最古老的华人卫理公会教堂。它设立文物展廊,呈现教堂历史的同时,也反映新加坡建国历程和社会面貌。
贸工部兼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高级政务部长刘燕玲,星期六(9月13日)为“卫理公会直落亚逸礼拜堂百年历史走廊”主持开幕。历史走廊获得国家文物局部分资助。
卫理公会直落亚逸礼拜堂于1886年创办,最初服务来自中国讲福建话的移民。位于直落亚逸的礼拜堂在1925年启用,1989年列为国家古迹。礼拜堂经过两年半的大规模修复工程,今年5月重新开放。
刘燕玲致辞时说,今年适逢新加坡建国60年,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80周年,这所百年教堂的历史走廊更添意义,可供人们回顾历史。早期的礼拜堂已展现关怀社区的精神,1925年就为弱势群体设立儿童诊所。战火纷飞时,林耀东和方汉京牧师开放教堂让人们避难,当时帮助了约300人。时至今日,教会继续服务社区,包括为弱势群体提供生活必需品。
教堂的历史也反映我国多元文化环境。刘燕玲说,宗教和谐与族群融合,一直是新加坡稳定进步的基石。在同一条街上,除了礼拜堂,还有回教的阿尔阿布拉回教堂、道教的天福宫。教会的建堂基金当时也获得来自不同信仰的社会贤达的支持,包括黄仲涵和余东旋。
刘燕玲说:“一百多年,大家和谐共处,跨宗教的和谐与互助源远流长,在现在全世界动荡不安的时候,我们要特别珍惜新加坡所拥有的多元文化和种族的特色。”
多年来,礼拜堂接待不少跨宗教组织,长期支持文物局的学习之旅,开放给不同族群、宗教和年龄的访客。
刘燕玲:当局将继续保护国家古迹 协助成立历史展馆
刘燕玲指出,文社青部和文化遗产机构将继续保护国家古迹,支持并协助成立像百年历史走廊这类的展馆。
历史走廊分布在礼拜堂的四层楼建筑,200多件展品涵盖二战文物,如救援队头盔,反映教会曾是医疗站和避难所的历史;战前战后的洗礼、结婚和死亡证书;以及去年开封的百年时间囊物品,如中文圣经、卫理公会《纪律书》和圣诗歌集。教会是在展开国家古迹修复工程时,发现教堂内的先驱纪念碑石底埋藏时间囊。
卫理公会直落亚逸礼拜堂执行委员会主席陈华如(63岁)从小跟着父母到教堂,父亲陈振盈(88岁)早在四岁时就与礼拜堂结缘。
陈华如受访时说,二战时期1942年,他的曾祖母与祖母抱着当时四岁的父亲来到礼拜堂躲避空袭。在场的红十字会人员给了他祖母一罐炼奶,让她准备给年幼的孩子喝。原本住在红山的曾祖母一家后来就在直落亚逸的店屋生活。祖母后来成了教徒,也带着孩子上礼拜堂。
他说:“父亲和我在礼拜堂成长,高兴能为教会服务,也为历史走廊提供口述历史。”
利用AR和VR元素加强观展互动体验
为了加强观展的互动体验,展览也增添增强实境(AR)和虚拟实境(VR)元素,例如利用VR技术让公众见证时间囊被提取的过程。多个展品也有二维码让公众扫描,浏览照片和其他内容,如70公斤天台钟的钟声。
历史走廊入场免费,开放时间是平日上午10时至下午5时。公众可通过www.tacmc.org.sg,提前预订免费导览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