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风险加剧、战争形态迅速改变,加上国内人口老龄化,为我国国防发展带来三重挑战。但公共服务统筹部长兼国防部长陈振声强调,国防部着眼于长期的能力建设,有系统地进行前瞻性准备,足以低调而自信地应对各种形势变化。
陈振声接掌国防部后,于9月初首次接受专访,向《联合早报》阐述我国国防当前面对的战略、技术,以及人口变迁挑战,新加坡的因应之道,以及他对国际局势的看法。
过去三年,欧洲和中东地区接连爆发俄乌战争和加沙冲突两场热战;在本区域,南中国海局势持续紧张。美国今年4月推出的“对等关税”,则在经济层面上为全球经济发展增添了不确定因素。
陈振声指出,全球生产体系从融合走向分裂,不安全感和不确定因素上升;这些大环境的改变,为我国带来了战略层面的挑战。
在战术和运作方面,网络战、无人机、水上无人舰艇和无人潜航器、导弹等技术的巨变,促使战争形态快速演变。
但陈振声强调,我国并非“从零开始”追赶这些科技发展,“今天人们说网络威胁,实际上在25年以前,我还只是武装部队少校时,我们就预见到了这些发展,我就曾经参与其中,去深入思考这些挑战”。
建设能力需很长周期 武装部队须不断放眼十几二十年后
2011年从政前,陈振声曾在新加坡武装部队服务24年,曾担任陆军总长,最高军衔为少将,对防务课题十分熟悉。
他说:“国防部不常公开讨论我们的能力,但武装部队必须不断放眼十几二十年后。如果等到威胁出现才来探讨如何因应,就为时已晚,因为建设能力需要很长的周期。”
从1967年我国实行国民服役以来,年满18岁的国民服役兵和战备军人,已成为武装部队的重要支柱。但随着我国人口迅速老龄化,国民服役人数也面对递减压力。
此外,武装部队也必须因应国内人口结构变化作出调整。“不变的是,我们从不以人力规模作为建立国防和作战能力的基础。我们始终充分运用科技,来取得人力规模的倍数效应。”
同时,新加坡人的才华也在变得多样化,武装部队因此能以更多不同方法,发挥人民的才能。陈振声举例说,在国防数码防卫与情报军部队里,许多过去被视为体能未达到作战标准的军人,如今已在日常运作的前线服务。
近年来,也有更多人自愿加入志愿军团。志愿军团2015年成立,让女性、第一代永久居民和新公民申请加入。接受训练后,他们可以承担的任务包括重要设施保安巡逻,以及在军舰上负责基本导航。过去10年,自愿加入者达1500人,平均每八名申请者中录取一人。
陈振声:教育部和国防部都是关乎“一代人事业”
陈振声历任社会及家庭发展部长、国防部第二部长,出任全国职工总会秘书长时也兼任总理公署部长,之后担任贸工部长和教育部长。当记者问到,主掌教育部和国防部有何区别时,陈振声答说,两者都是关乎“一代人的事业”,必须应对的是我国长远的挑战。
他说:“在教育部,你现在做的工作,一直要到孩子长大后才能看到成效……国防部面对的周期也一样长。我今年5月重返国防部后,许多我曾经参与发展的计划,成果才开始显现。”
陈振声1990年代初期参与撰写报告,评估是否购买的攻击直升机(attack helicopter),就是其中一个例子。陈振声说,这不只是关于是否购买某些军事配备,而是如何通过培训、操作和协调不同环节的运作,来使军备整合到更大的防务系统。
在采购军备时,国防部也会评估整个周期,确保有足够的人力、物流、工程条件和财力,让我国在二三十年内都维持这个能力。
至于教育与国防的主要差别,则在于前者更多面向公众,而国防部的作为,未到选择好的时机点,不会对外宣扬。
他说:“如果写了报告、建立起能力、把这种能力投入运作,但从来无须使用,直到它默默退役,外界从不知道,那就是成功了……我们非常系统化地发展我们的能力,采购军备不是为了向别人展示。对新加坡的许多能力,我想我们有着低调的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