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具约6.3米长的鲸鱼遗骸不久前漂入我国水域,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正对它展开研究工作,包括采集组织样本,以便日后进行基因分析。

国大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星期二(9月16日)发文告说,这具遗骸于9月6日在丹戎巴葛水域出现,博物馆接获国家公园局通报后,到场展开打捞和研究工作。研究团队说,这具不完整的遗骸约六公吨重,确定是一条须鲸(rorqual whale)。

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哺乳动物馆长蔡亿辉博士说,初步评估显示,须鲸遗骸已高度腐烂,死因尚不清楚。“我们正竭尽所能了解这只鲸鱼的情况。”

9月12日,正当团队在为打捞工作进行准备时,遗骸却漂到滨海湾游轮中心。为避免遗骸继续漂浮远去而消失,博物馆与打捞工程公司Singapore Salvage Engineers合作,固定了遗骸。

到了9月13日,团队已顺利完成打捞,并把遗骸搬至公众禁区进行解剖分析。

延伸阅读

国大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庆10周年 计划10年内加建新楼
国大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庆10周年 计划10年内加建新楼
研究团队各地寻觅具新加坡价值标本并数码化 追溯我国自然历史
研究团队各地寻觅具新加坡价值标本并数码化 追溯我国自然历史
一具约6.3米长的鲸鱼遗骸于9月6日先在丹戎巴葛水域出现。(国大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提供)
一具约6.3米长的鲸鱼遗骸于9月6日先在丹戎巴葛水域出现。(国大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提供)

研究团队估计,这头鲸鱼生前长度约在九到12米之间,但年龄、性别尚不确定。有关解剖过程和其他研究得出的详情,会适时公布。

须鲸是一种大型海洋哺乳动物,它们没有牙齿,而是用嘴里的鲸须(也称为鲸骨)来过滤海水中的磷虾和小鱼等食物。

虽然在新加坡水域并不常见,但须鲸并非首次出现。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资料显示,1980年曾在毛广岛外发现须鲸遗骸,2009年在白礁附近的南中国海海域也有记录。

抹香鲸遗骸10年前冲上裕廊岛 至今仍是“镇馆之宝”

博物馆于2015年开馆时,一具约九公吨重的抹香鲸(sperm whale)遗骸,正巧冲上裕廊岛岸外,为博物馆提供宝贵的研究机会。

这副完整的抹香鲸骨架,至今仍陈列在博物馆哺乳动物区,是最具吸引力的馆藏之一。这也是自1974年以来,新加坡再次收藏鲸鱼骨架。

1907年至1974年,旧国家博物馆曾展出一具13米长的长须鲸骨架,后来赠予马来西亚。

研究团队已确定这具不完整的遗骸,是属于须鲸(rorqual whale),遗骸估计有六公吨重。(国大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提供)
研究团队已确定这具不完整的遗骸,是属于须鲸(rorqual whale),遗骸估计有六公吨重。(国大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提供)

蔡亿辉说:“在新加坡水域发现鲸鱼实属罕见,因此每次有鲸鱼搁浅,都是研究这种大型海洋哺乳动物的独特机会。”

李光前历史博物馆馆长杨聪仁副教授补充说:“博物馆正成立10周年,又有一具鲸鱼遗骸出现在我国水域,既触动人心也令人意外。这也正是我们在馆内展示抹香鲸骨架的10年之后,团队也在反思过去10年在研究、外展工作和保育方面的努力。”

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占地约8500平方米,最初收藏的标本仅50万件,如今增至100多万件,其中1300件是模式标本(type specimen)。

模式标本是科学家在确认并命名一个新物种时指定的“代表样本”。它是第一个正式挂上新学名的标本,也是日后判断物种身份的最重要依据。

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计划在未来10年里,在现有建筑旁边加建新楼,增加空间收藏更多生物标本,并举办更多元的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