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卫生学院调查显示,自杀者在出事前一周普遍有迹可循,会出现焦虑、绝望、愤怒等“预警信号”;精神疾病、身体疾病和关系破裂是导致自杀的关键因素。
本地首个 用科学心理解剖研究方法开展自杀心理调查
心理卫生学院星期三(9月17日)发布本地首个用科学心理解剖研究方法开展的自杀心理调查。这项调查的题目是“寻找答案:新加坡自杀风险因素探讨和分析的心理剖析研究”(Seeking Answers: A Psychological Autopsy of Exploring and Analysing Risk Factors)。
调查项目由卫生部资助,历时四年,通过访问73名本地自杀身亡者相关的75名家属、看护者、密友、同事等人,进行对比心理研究,得出上述结论。大部分访问是面对面进行,冠病疫情期间,小部分以视频方式进行。
这些访问从2021年5月至2024年2月间,由心理卫生学院十多名工作人员,在警方、新加坡援人机构(Samaritans of Singapore)等多方的支持下,陆续开展,以追溯死者生前的生活习惯、精神状况等信息。之后,研究人员再把数据与相同数量类似年龄结构的普通人进行对比分析。
根据美国自杀学协会,自杀者普遍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意念(ideation)、物质滥用(substance abuse)、迷茫、焦虑、感觉无处逃脱、绝望、退缩、愤怒、鲁莽和情绪多变。本地研究发现,本地案例的自杀者在事发前一周,表现出这10个征兆中的任何四个。
研究还发现,轻生者(71%)比常人(13.9%)患有抑郁等较多的心理问题,较多健康问题(26.8%比6.8%),也较多面对关系破裂(16.4%比4.1%)。另外,轻生者还较可能有抽烟、酗酒习惯;教育程度和就业情况也低于常人。
预防自杀 所有人都可发挥作用
心理卫生学院医疗委员会副主席(研究),项目首席研究员麦蒂丽·苏巴玛宁(Mythily Subramaniam)副教授在发布会上说,与轻生者身边的人谈话并不容易,在每次平均约一个半小时的谈话中,对方时常会感到悲伤,甚至情绪失控。
她说:“自杀不是由单一因素导致的,而是多种矛盾激化的结果。必须明白的是,这些极端的瞬间可能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人的身上。”
她也指出,在预防自杀方面,所有人都可发挥作用,当我们从朋友、家人、同事,以及社区成员身上觉察到任何不对劲时,应勇于向他们伸出援手。
心理卫生学院研究部及错乱症治疗科高级专科顾问庄绍安教授也参与这项研究。他说,人们常误以为和一个人谈自杀,就可能让他产生自杀的念头,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一个有自杀倾向的人,往往已在心里埋藏了许久,我们如果刻意在他面前回避谈及自杀,只可能会让他感到更加孤立。”
根据移民与关卡局和新加坡援人机构的数据统计,本地去年有314人自杀身亡, 尽管少于2023年的434人,但自杀死亡人数增幅最大的是30岁至39岁这一年龄组——从2023年的43人增加到去年的75人。
今年6月,卫生部启动首个24小时全国心理援助服务1771,通过热线、短信和网络咨询三种方式,为需要心理咨询的人提供一站式免费咨询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