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海岸保护的知识共享,推进高等学府与业内专才的合作,公用事业局为14个护岸项目注入2200万元,进一步加强我国抵御海平面上升的能力。公用局明年料在实地环境下测试护岸方案。
海岸防护与防洪研究所星期四(9月18日)举办第二届护岸措施研讨会。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高级政务次长吴函燕致辞时说,公用局去年在国际水资源周征求应用研究项目提案,共收到47个提案,其中三分之二是高等学府和企业的合作项目。
公用局经评估后,决定为其中14个项目提供2200万元资助。这些项目包括研究把回收的建筑废弃物融入护岸措施,以及利用先进监测技术加强我国的护岸能力。
吴函燕也是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高级政务次长。她也宣布,公用局已拟定“生活实验室”(Living Lab)计划,旨在现实环境下测试具潜力的护岸方案,以了解这些方案的技术可行性和成本效益。
相关测试预计在2026年展开。吴函燕指出,新加坡的土地有限,波浪情况也独特,因此不能直接采用现成的护岸方案。“生活实验室计划让我们突破实验室的限制,在沿海地区实际部署应对扩展技术的复杂挑战。”
她说,生活实验室也为企业提供重要平台,以试点相关技术,在护岸这一新兴领域建立业绩记录。
气候变化带来前所未见的挑战,正在重塑全球局势。吴函燕说,保护海岸线至关重要,因为这些措施将保护生命、生计和关键资产。“要加强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推进研发发挥关键作用。”
吴函燕认为,新加坡的护岸措施除了保护,也要改善生活环境,例如提供休闲娱乐和绿色空间等。
我国早前发布的第三次全国气候变化研究报告指出,如果碳排放居高不下,新加坡周围的平均海平面到本世纪末可能上升0.54米至1.15米。
我国计划在明年上半年针对海岸防护立法,列明各利益相关方应负起的责任,也为实施海岸防护措施划定土地。
废弃物也能护岸 支持生物多样性
公用局海岸防护署署长邱翠妮说,为应用研究项目资助2200万元是推进护岸和防洪科研的重要里程碑。
“我们与企业和学者合作,不仅要研发应对海平面上升的创新方案,也要加强合作伙伴的知识和技能,以便落实可以调整、可持续、且具成本效益的实质方案。”
其中一个获得资助的项目旨在用海洋粘土等绿色材料建设土墙,并用回收的贝壳类食物废弃物进一步巩固护岸设施,同时为海洋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支持生物多样性。
这个项目由新加坡海事与岸外工程科技中心(TCOMS)主导,盛裕集团(Surbana Jurong)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热带海洋科学研究所参与合作。
项目首席研究员林建佑博士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除了保护海岸和促进生物多样性,这个项目也赋予垃圾第二生命,有助缓解垃圾制造日益严重的问题。
团队接下来的重点工作包括通过计算和实体模拟,优化护岸措施的工程概念,之后也会把措施带到实地环境进一步测试,整个过程估计需要三年时间完成。
林建佑说:“市面上有旨在保护海岸的措施,也有专注提高生物多样性的方案,结合这两种功能的措施则欠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