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欢庆我国小贩文化成功申遗五周年,又恰逢建国60周年国庆,本地非盈利社区文化组织将著书记载新加坡小贩中心文化发展,盼通过文字重现锅铲交响,带读者游走各熟食中心,品味小贩人生。
弘扬本地艺术文化的新丝路促进会,星期四(9月18日)在牛车水大厦熟食中心举行推介活动,正式宣布《新加坡小贩文化》特辑今年12月出版上架。
这本特辑会深入介绍本地小贩中心的发展历程,如何从街头流动摊位演变成如今政府建造的公共小贩中心。特辑也会收录知名摊位和经典本地美食,刻画小贩中心在本地市民心中独一无二的角色和社会价值。
特辑将介绍不同类型的小贩故事,包括后继无人而手艺失传的一代小贩、多代传承的小贩家族、从小贩发迹成企业的例子、中途转行或年轻新手小贩,甚至利用高科技经营的小贩科技达人。
特辑也将收录名人政要在各小贩中心的珍贵档案画面和故事,并罗列政府机构为小贩中心及摊贩提供的支持与资源。特辑不仅可作为相关文献记录,读者也能从中进一步了解我国小贩文化。
《新加坡小贩文化》(以下简称《新》)顾问团代表郭庭水指出,随着年轻人和外国美食纷纷进驻、给小贩行业带来新转变,他对本地小贩文化发展保持乐观。新丝路促进会也希望这部特辑能为小贩社群搭建桥梁,让这个社群加强联系与相互认同,壮大本地小贩的集体力量。
文礼坊熟食中心“新生五香虾饼”第二代“掌门人”刘福记是新书筹委会代表之一。他说,能以小贩身份参与《新》的出版,为国家敬献一本书,他深感光荣。“由民间力量发起筹划这本书,除了肯定本地小贩的付出和贡献,也希望能持续维护小贩文化,维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格。”
新丝路创会会长兼《新》筹委会负责人廖顺建说,目前特辑已收录二十多家小贩中心和近六十个摊主的介绍和故事。由于小贩中心和摊贩众多,特辑编委无法悉数尽录,有兴趣把自己的故事载入书中的小贩中心和个人摊贩,也可分别以2000元和500元的广告赞助向编委自我推荐。廖顺建希望能有更多摊贩共襄盛举。
编委会主笔是前媒体人陈玉娇。据她透露,这个项目自去年12月开始筹划,今年7月动笔。目前特辑已完成六七成,部分内容会以中英双语呈现,暂定9月底截稿。
新丝路促进会举办首场“小贩推介说唱秀”
新丝路促进会星期四也举办首场“小贩推介说唱秀”,邀请本地名嘴兼新加坡艺人公会会长陈建彬、副会长皓皓,以及老赛桃潮剧团班主兼艺人沈炜竣担任“亲善大使”,协助积极推广本地小贩文化。
接下来亲善大使也将巡回拜访参与项目的小贩中心,以直播和表演方式与摊贩互动,向消费者介绍小贩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