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0年9月启动至今35年,首个针对官委议员制度的公众咨询显示,新加坡人希望保留这个制度,但也期待加强透明度,并看到更独立更广泛的公众参与。
这项由独立研究公司OPPi展开、覆盖500名新加坡公民的公众咨询结果,星期四(9月18日)晚间在一项与网媒RICE Media合办的纪念活动上发布。
前官委议员王丽婷是这项公众咨询的发起人。她当晚也负责主持一场讨论会,参与对话的前官委议员包括郭晓韵、连宗诚和詹德拉莫翰。出席者还包括前官委议员、星展银行总裁陈淑珊,以及本届大选备受瞩目的蒙巴登区无党籍候选人陈伟洋。
调查数据显示,71.2%受访者认同官委议员能提供必要的替代观点,但只有32.4%认为制度切合时宜,另有52.4%稍微过半受访者认为这个制度“有点相关”。
逾七成受访者支持 前官委议员以独立身份参选
值得注意的是,74.6%受访者支持前官委议员以独立身份参选,比支持他们加入政党参选的比例高出约14个百分点。另有48%同意应设冷静期,让官委议员卸任后隔一段时日才可参选。
今年2月14日,原官委议员、律师约舒亚与精神专科医生赛义德哈伦辞职,是首两名任期未满离任的官委议员,引发关注。赛义德哈伦随后加入执政的人民行动党、当选义顺集选区议员,并将在10月出任教育部兼国家发展部高级政务次长;约舒亚则未参选,转而继续在基层服务。
对于如何改善制度,53%受访者希望遴选过程能在更大的程度上让公众参与。在遴选程序方面,受访者也更倾向选择对倡导特定议题有经验或者在具备专业知识的人选进入国会,为所倡导的议题或从专才视角发声,而不是现行制度下按领域提名的做法。
国人望保留并强化官委议员制度而非废除
前官委议员王丽婷强调,公众咨询显示,新加坡人希望保留并强化官委议员制度,而非废除;并期许它重塑为朝野两股政治力量之外的第三条路。她向与会者提问:官委议员制度能否成为一座桥梁——在全球许多国家陷入两党制僵局与两极化的当儿,把独立与非党派精神制度化?
配合建国60年和官委议员制度35周年,这项公众咨询将延长至10月18日,向更多公众开放,在首轮全国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主办方可能邀请学术机构合作,以新数据撰写第二份报告,相关网址为https://survey.oppi.live/s3/nmp35years。
官委议员制度是由时任副总理、现任荣誉国务资政吴作栋1989年在国会推动,并在1990年9月10日启动。官委议员一般来自工商界、专业团体、工会、社会服务组织、民间组织、大专学府,以及媒体、艺术和体育界等七大领域,旨在为国会注入独立、多元的观点。
官委议员由特别特选委员会(Special Select Committee)遴选和提名,并由总统任命,任期两年半,可寻求连任。支持者认为,他们通过贡献专业知识和独立思考,强化了民主素质;反对者则质疑他们缺乏民意基础。
在活动问答环节,王丽婷透露,官委议员的象征式月薪仅为国会议员的约一成,即近2000元。与会的前官委议员都表示,参政志不在钱,但连宗诚和詹德拉莫翰同声强调,研究政策需要更多资源,也期待获得更多尊重与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