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机器人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整合到游戏控制器上,开发更直观的操作界面,让年轻士兵能以熟悉的“打游戏手感”操控多种机器人和无人机,既减少训练时间,也提升作战效能。

国防科技局与本地电竞产品巨头雷蛇星期四(9月18日)签署合作备忘录,落实“将打游戏技术与作战配备”二合一的合作计划。

国防科技局强调,与民间企业合作至关重要。局长黄泽升说:“我们的许多年轻士兵是使用游戏配备长大的,熟悉的操作界面可减少训练时间,同时提高作战效率。与雷蛇的跨行业合作使我们能够进行各种尝试,为下一代机器人系统的发展奠定基础。”

雷蛇联合创始人兼总裁陈民亮也指出,机器人技术和电竞游戏有相似之处,都需要直观界面、符合人体工学的设计和低延迟性能;这项合作把“受游戏启发的技术”应用到防务领域,改善人类与复杂系统的互动方式。

国防科技局配合成立25周年,星期二(9月16日)举办媒体简报会。局长黄泽升、副局长(资讯)陈慧仪,以及陆军系统署署长李祥铭,向媒体介绍在无人机、机器人、自主系统与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并进行技术示范。

延伸阅读

李资政:科技正迅速变化 国防科技局须从三方面应对挑战
李资政:科技正迅速变化 国防科技局须从三方面应对挑战

“边研发边应用”新做法 确保前沿科技更快引进作战体系

黄泽升在会上谈到整体战略与体制改革。他说,过去通常是先把需求定好,然后花多年开发并进行大量试验与评估,过程冗长耗时。“少数大型复杂的系统也许还需采取这种做法,但对新进系统尤其无人机系统,这种做法已不合时宜,采购的速度更像买电脑或数位硬件,争取快速迭代、快速交付。”

国防科技局今后改而采取“边研发、边应用”的方式,把合适的新技术尽快带入军队,确保新加坡武装部队持续保持前沿优势。当局将加倍投入无人机、机器人、自主系统与反无人机技术,并把人工智能安全引入实战环境,以加强现有的作战体系。

为落实“边研发、边应用”的新做法,国防科技局从内部流程、产业合作与人才培养三方面着手。当局计划在三五年内,把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发团队扩充“数十人”,用更灵活的采购方式,让新技术能更快投入使用。

“我们希望年轻工程师在入职初期就能接触复杂项目,加快学习曲线,国防科技生态也更能留住人才。”

AI助手可助士兵面对复杂情境自主决策

人工智能方面,陈慧仪介绍,生成式人工智能助手 Gaia 结合国防业务的数据和流程进行优化,可助军队提升日常运作和行政效率。她说,国防科技局也在部署“智能代理”来支援士兵,近年来兴起的代理式人工智能(Agentic AI)就能在更复杂的情况下自主完成分析和决策。

国民服役人员所使用的OneNS应用,也以“快进快出”为目标,结合地理定位和二维码签到,并会随着需求不断升级。  

雷蛇之外,国防科技局也积极加强与其他本地企业合作,例如与海事工程科技公司 BeeX 携手,借助BeeX自主水下载具的能力,并结合法国电磁探测公司Elwave的技术,研发出更能清晰扫描海床的方案,协助海军更好地保护关键水下设施。

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艇 无人系统覆盖海陆空

国防科技局也把视野投射到国际舞台。当局与多家国际厂商合作推进能力建设:与美国防务科技公司Shield AI合作开发无人机自主能力,与Anduril探索有人—无人协同作战;同时和法国电子巨头泰雷兹(Thales)、意大利国防企业莱昂纳多(Leonardo)和欧洲导弹集团(MBDA)研发反无人机感测与干扰技术。

当局也与韩国Seadronix合作推动海事人工智能应用。黄泽升指出,本地初创与国际伙伴互补,能助新加坡更快速引入成熟技术。

无人系统方面,李祥铭透露,相关研发覆盖陆、海、空三个领域,包括无人车、无人机和无人艇;开发统一的指挥界面,让士兵在单一平台就能操控不同型号的五人装备,既减轻训练负担,也提升整体作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