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闲置空间改造成充满活力的菜园,居民在种植果蔬的过程中获得更多交流与互动的机会,这不仅缓解孤独感,也有助于心理健康。
新加坡保健服务集团星期五(9月19日)在第八届新保集团杜克—国大科学研究大会开幕式上宣布,集团在东部地区推行的跨机构计划“SG东区健康计划”(Healthier East @ SG),已于今年4月正式加入世界卫生组织“全球老年友好城市与社区网络”(Global Network for Age-Friendly Cities and Communities)。
国立研究基金会主席王瑞杰在开幕式致辞时说,其中一个典型案例是Pelatok 艺术农场,由新保集团、樟宜综合医院,以及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联合打造,将城市空间改造成疗愈环境。
他指出,新保集团加入全球老年友好城市与社区网络,是集团十多年来推动区域医疗体系、提升居民健康水平的成果。
由新保集团主导的“SG 东区健康计划”汇集医疗机构、社区伙伴和社会服务机构,目标是建设包容、亲乐龄的东部社区。计划涵盖勿洛、樟宜、马林百列,以及淡滨尼四个地区约61万居民,其中近28%为60岁及以上年长者。
加入全球老年友好城市网络后,新加坡东部将与来自60个国家、逾1700个城市和社区携手,覆盖人口超过3.3亿。计划通过住房、交通、户外空间、社区支持、医疗服务、社会参与、尊重与社会包容,以及沟通与信息八大领域,推动建设适合老年人的环境。
东区已有200社区护士 分布于132个社区健康站
新保集团杜克——国大科学研究大会主席兼新保集团人口健康研究与执行中心总监刘亮麟副教授(43岁)受访时说:“通过加入这一全球网络,我们承诺建设更包容、更亲乐龄的社区,并系统性地消除年长者积极参与社会的障碍。”
他举例,在马林百列进行的“Photovoice”研究中,20名年长者获得拍立得相机和日记,用以记录一周的日常生活并识别社区障碍。例如,一名心脏衰竭患者因路上长椅间距过远,不敢常出门;另一名拄拐杖的老人虽住家距离乐龄中心仅几条街,却因无障碍坡道太远且须爬楼梯而放弃出行。这些问题让长者减少外出,渐渐孤立寂寞,对健康影响甚大。
刘亮麟透露,相关部门已展开合作,根据反馈改善长椅和无障碍坡道设置。
他强调,单靠医疗服务远远不够,还须配合户外环境与社会支持。目前,东区已有200名社区护士分布在132个社区健康站,但仍需各方协作,打造亲乐龄环境。
刘亮麟说:“新加坡的优势在于国家政策与社区执行高度契合。我们的交通、住房与医疗紧密衔接。除了疫苗接种和健康筛查,我们也通过世卫网络与国际社会分享与学习最佳做法。”
其他国家也面临老龄化挑战,推出不同计划应对。例如,日本和韩国发展跨区域连接长者的创新社交项目;资源有限的南非开普敦则依靠浓厚社区精神,长者自发组织活动,经验值得借鉴。
“通过世卫组织的全球平台,我们不仅能展示新加坡经验,也能吸收各国宝贵做法。这将帮助建设更有韧性、更亲乐龄的社区,不仅在东区,也将在全国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