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园丁潘锦荣因不同病况,几乎每个月要到至少两个不同诊所复诊。两年前由高级医院临床医生妮达接手协调后,只要病情稳定,三到六个月复诊一次即可。
今年78岁的潘锦荣受访时,多次告诉《联合早报》:“我真的很幸运能碰到妮达医生!”
潘锦荣过去都是由综合诊疗所的医生负责照料,两年前因腿部感染,辗转在亚历山大医院接受治疗,由妮达(Neeta Kesu Belani)负责。在那之后,妮达也持续跟进他的案例,协助管理他的心脏、肾脏、痛风和胆结石的病况。
亚历山大医院自2018年就采纳“一个医疗团队”的运行模式,无论患者有几个共病症,都交由一名医生负责。过程中,这名医生若有需要,就会同护理团队的不同专科医生讨论治疗方案,形式与卫生部新推出的主管医生(Principal Doctor)模式相似。有基于此,潘锦荣两年前开始在亚历山大医院就诊时,就受益于新模式。
他说,这种主管医生模式比较好,也让患者对医生更有信心。“说句得罪的话,有些专科医生比较高傲,讲话有时要睬不睬,不像主管医生。主管医生清楚了解你的身体情况和药物,应该找哪个专科医生,他们都有答案了。”
潘锦荣也指出,以往在不同地方复诊时,看医生前都得抽血,有时抽血和看诊还分不同天,导致复诊过程很麻烦。有主管医生协调,就少了这些困扰,而且主管医生在解释治疗方案时比较简单易懂。
卫生部:公共医院四科系 未来两年采纳主管医生新模式
卫生部星期六(9月20日)宣布,所有公共医院将在未来两年内,率先在普通科、普通外科、骨外科和儿科四个科系,采纳主管医生新模式,并在之后分阶段扩展至其他科类。
为确保有足够人选担任主管医生,卫生部将加大力度培养更多医院临床医生(Hospital Clinician)。这包括优化升级计划,从原来的三个级别增至四个级别,与专科医生一样。最新也是最高的级别为高级首席医院临床医生。
社会政策统筹部长兼卫生部长王乙康星期六宣布上述消息时说,表现优异的医生可在40岁出头就达到高级首席医院临床医生。卫生部也将检讨医院临床医生的薪酬,确保与其他担任相似职务但选择不一样医生职业路径的薪酬不相上下。
医生的三条职业发展路径为家庭医生、医院临床医生和专科医生,各有不同强项和能力,相辅相成。
王乙康说,很多有经验并治疗过跨科系病况的专科医生都有能力担任主管医生。但单靠他们并不足够,我国需要有意识地培训更多有能力进行广泛诊治的医生。
“随着这些调整,我们应该从词汇中删掉‘非专科医生’这一词。我们的官方用语不使用这词……但这种区分却存在于我们脑海中。我是其中一人。每次遇到初级医生时,我就会问对方‘计划申请驻院培训吗’、‘考虑申请哪个科系’。我应该问‘你想当家庭医生、医院临床医生还是专科医生’?”
妮达受访时说,自己是因个人缘由选择医院临床医生职业发展路径,也觉得这个岗位有它的价值。她理解患者要找专科医生,寻求最好治疗的心理,但也指出要管理多个病况的众多预约并不容易。
“要是你有10个病况,要看10个不同医生,每个医生每隔三个月复诊一次,要处理这一切很累人。要安排好不同部门,甚至是不同医院的多个预约,不仅对患者是个负担,对看护者也是。”
妮达认为,医院临床医生要得到患者和看护者的信任,良好和透明的沟通是关键。例如,她会让患者和看护者看她与其他专科医生商讨护理计划的谈话记录,或是在对方坚持要看专科医生时,做出相应的安排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