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行动•对抗骗局系列】

梁丽明每隔两周与家翁和家婆一起用餐,这不仅是家庭团聚的时刻,更是对她传达防诈信息,确保他们安全和保持警惕的时机。

这名40岁的市场营销人员会把自己从新闻中了解到的最新诈骗手法告诉家人,包括与他们分开居住的70多岁公婆。

她最担心的其中一件事情,就是家人碰上假冒政府官员骗案。在这类骗案中,骗子会冒充警察、移民与关卡局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等机构的官员。

骗子会欺骗受害者,让他们相信自己的银行账户被用于洗黑钱活动,然后要求受害者将银行账户里的资金转到所谓的“安全账户”以便调查,或亲手将现金或金条交给陌生人

2025年上半年,假冒政府官员骗案数激增199.2%,达到1762起,相比去年同期大幅上升。

受害者总损失额约为1亿2650万元,增加88.3%。

这些数据来自新加坡警察部队于8月30日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诈骗和网络犯罪数据。

梁丽明解释说,她的公婆和许多长者一样,在接到关于“官方事务”的意外电话时,会感到焦虑。

“这会非常可怕,尤其是当骗子掌握了完整姓名,或者告诉他们自己的资料被用于非法活动时。”

骗子正是利用了人们心里的这种恐惧来犯案。

警察部队行动局反诈骗公众教育局副局长陈余兴表示,诈骗手段就是要让人措手不及。“骗子会激发人们的强烈情绪,如恐惧或兴奋,并运用有效的说服手法,利用基本的人性弱点和心理倾向来干案。”

陈余兴说,在情绪被干扰的时候,“我们不太可能仔细审视情况,往往会顺从骗子的要求。”

他强调,这就是为什么没有人能够完全幸免;即使是自认为精通数码科技的人,也仍然容易成为诈骗的受害者。

警觉是第一道防线

警方的报告指出,骗案总数从2024年上半年的2万6563起,下降到2025年同期的1万9665起。骗案造成的总损失金额也从5亿2240万元降至大约4亿5640万元。

尽管案件数量和损失金额整体有所下降,陈余兴仍表示:“诈骗案的形势依然令人担忧。”

他指出,大多数诈骗案件(78.8%)都涉及受害者自己转账。他们在骗子的操纵下,主动把钱转到骗子的账户。

陈余兴补充说:“政府会继续全力打击诈骗案。但要遏制诈骗案,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公众也应该对自己和家人的安全负起责任。”

他还提到,一些“数码原住民”可能误以为自己“很精通科技”,不会上当,这种想法反而会让他们掉以轻心。

这会导致他们低估骗子的高明手法,从而缺乏警惕,也不太会采取防范措施。

陈余兴强调,人们需要“主动树立正确心态并采取保护措施”,这样才能更好地防范风险,“提升整个社会抵御诈骗的能力”。

【本系列由新加坡警察部队与全国罪案防范理事会呈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