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环境不明朗,企业招聘日趋谨慎,导致大学生群体对就业前景感到焦虑。大学职业辅导师建议,为避免待业期延长,毕业生务必打破“毕业前夕才准备”的观念,提早规划至关重要。
其中,应届大学毕业生邓涵宇(25岁)的求职道路尤为不易。他今年5月才从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毕业,但早在去年12月,便已积极投身求职市场。
邓涵宇受访时分享:“去年12月到今年5月之间,我总共向超过70多家招聘企业投简历,最终只得到五个回复。”他坦言,没想到寻找一份全职工作竟会如此耗时,甚至一度怀疑自己的应聘方式是否出了差错。
《联合早报》摄制队日前走访南洋理工大学校内职业展,访问了出席活动的在籍大学生,了解他们对现今就业情况的看法。受访的四年级学生普遍表示,身边不少已毕业的学长学姐仍在求职,这让他们不免为自己毕业后的就业出路感到十分不安。
一些受访学生则说,已经做好心理准备,轮到自己出社会求职时,会花几个月的时间耐心等待企业回复。
南洋理工大学就业与实习指导处职业辅导师吴庆源警示,当前就业市场挑战重重。他指出,毕业生在找全职工作时,之所以面临巨大困难,并陷入较漫长地招聘周期,主要原因可能在于缺乏实习经验,或未能有效展示个人能力。
吴庆源说:“毕业生若目标明确,并且能有步骤地应聘,通常两三个月内就能找到全职工作。”他继而提醒,指导处时常告诫学生,求职准备应该尽早启动,毕业前夕才临时抱佛脚,那真的太迟了。
相反的,Willet Partners高管招聘公司联合创办人陈珮琳受访时表示,实习经验未必是毕业生的就业保障。
陈珮琳说,目前实习生转化为正式雇用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她进一步解释,这意味着企业已提高了对毕业生的期望,只有那些具备独特优势的应聘者,才能脱颖而出。
求职道路上举步维艰,本地大学毕业生将如何化解困境?点看视频,跟随《联合早报》的镜头,一同感受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真实困境。
